最近从父亲的陈年书架里淘到了一本《金圣叹批水浒》,保存的如同新书一般,细看之下,金圣叹的批注如同弹幕一般,让人不厌其烦,并且他的主观意识太过强烈,严重影响观感,无奈之下,将书又扔回了书架,同时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能将这本书保存得这么好,估计是他买了之后也就翻了一遍发觉实在看不下去就扔到书架上当传家宝用了。
书虽然读不下去了,但是脑海里却浮现出了金圣叹的种种事迹,有些感叹,所以和大家说说他吧。
如果用两个字评价金圣叹的话,我认为应该用‘幽默’比较合适,如果用四个字评价的话,我感觉‘有才任性’是最好的评语。
明清时期,小说是一种不太入流的文学作品,大多文人只把小说当作课外书看待,更不会有人专门研究,就算有文人点评古籍,最多也就是画个圈,加几句简单的想法而已。金圣叹则不然,他不仅重点研究小说,点评时批点绵密细致,深入至一字一句,甚至看到不完美的地方还会提笔修改,颇有喧宾夺主之感。
他不满意《水浒传》后半部招安的情节,于是将《水浒传》腰斩,使情节更加紧凑,创作出更加畅销的70回版本,并且他在点评中将自己的文学主张全盘的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他最不喜欢宋江,他认为宋江当属下下等人,反而特别喜欢李逵,点评李逵是‘水浒中最可爱的人’。
所以好些文人及后代学者都认为,金圣叹这是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金圣叹确实有才,只不过他的才华太过外漏太过主观。
好疼的金圣叹关于他的才华大家其实都有耳闻,所以我们重点来说说他的任性与幽默。
作为一个明末的读书人,科举是谁都跳不过的一道坎,所以到了年纪之后,金圣叹也参加了几次科举,他的落榜不是因为他才学不行,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作的。
第一次科举,题目是《论语·阳货》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大概意思就是我是个匏瓜,是让吃的不是让看的,形容的是怀才不遇。金圣叹笃信佛教自由,很看得开,他认为既然怀才不遇那何苦憋屈自己呢,于是他就在试卷上画了个和尚画了把剃刀,就这么交上去了。
有人说他的意思是怀才不遇这么憋屈不如出家当和尚,也有人说他的意思是放下就可以了,但最终他的意思是什么,连主考官都看不出来,所以他当然是落榜了。
第二次科举,题目是孟子的《公孙丑上》的‘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金圣叹一看,心想这什么玩意就动心不动心的,所以他首先提笔自己补了个题目:‘空山穷谷之下,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然后他就在试卷上写了三十九个动字,因为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写完之后金圣叹很满意,就这样交卷了,结果也很满意,他又如愿以偿地落榜了。
第三次科举,题目依然来自孟子的《公孙丑上》的‘孟子将朝王’,这个故事讲的是大王召见孟子,孟子不想见,就装病跑出去浪去了。金圣叹左看右看,任性的才华又开始不安分了,他认为孟子那就是还没见到大王,很明显,孟子出场,大王还没出场,戏曲里面大王出场要怎么样?要有排场,有仪式,两边会有四个戏子在那里喊‘吁’。
于是金圣叹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四个大大的吁字,然后光荣的交卷了,结果,还用说么,能中榜就奇了怪了。
第四次科举,题目是‘西子来矣’,意思是西施来了。金圣叹看着这四个字浮想联翩,然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学,他提笔写下‘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矣。’
金圣叹就是因为这么任性才导致的很大岁数才考上秀才,不过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明朝的八股文考试有多操蛋,真的是‘无中生有暗渡陈仓’,主考官们在《四书》《五经》里随便节选一句话,然后就让考生开始答题,内容还要求的特别多,所以那时候能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真真的是人才!而金圣叹在屡次科举折磨之后,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好,之后就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批评与幽默中。
金圣叹的舅舅钱谦益过大寿,金圣叹母命难违前往祝寿,寿宴上所有人都弹冠相庆,只有金圣叹愁眉苦脸,他讨厌钱谦益,因为钱谦益本是明朝礼部尚书,李自成进京之后,他跑到了南明继续为官,清兵南下后,他又投靠大清做了汉奸。酒过三巡之后,有人拍马屁说钱谦益的外甥金圣叹是个才子,为何不露一手让他们开开眼界。金圣叹冷笑一声开始挥毫泼墨:‘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据说钱谦益差点气死。
放荡不羁的金圣叹金圣叹37岁的时候,满洲人入主中原,思想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在高压政策下沉默不语,即使面对社会黑暗也无法发声。那时候苏州地区经济繁荣,明朝开始形成了‘哭庙’的风俗,说白了就是民间士人集团对政府进行监督,官府做得不好了,文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在孔庙前向孔圣人哭诉,而官府也可以在哭庙中调整方向化解社会矛盾。
但满人入关后,一切都改变了。
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上任后,一方面向老百姓强征赋税,另一方面又盗卖官仓的粮米,中饱私囊。数月之间,吴县百姓哀声哉道,接着顺治驾崩的机会,好多民众与读书人自发组织哭庙,表达心中的不满。
哭庙的第二天,金圣叹写了一篇《十弗见》,详细列数了吴县县令任维初的罪状,言语激烈,情深意切。可惜满清王朝不喜欢文人监督,再加上此时郑成功在沿海发动反清战争,满清政府为了消灭江南人的反清思想,决定大开杀戒,从文人开始。
人活一世,认真就输了满清政府逮捕了好多参与‘哭庙案’的读书人,金圣叹被定为主犯,罪名是‘摇动人心倡乱,疏于国法。’
即使被关在监狱里,金圣叹都没停止自己的幽默,快被斩首之时金圣叹叫来狱卒说有大事相告,狱卒以为金大师会透露什么惊天秘密,结果金圣叹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死而无憾!’弄的狱卒哭笑不得。
刑台斩首,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脑袋掉下来之后,耳朵里掉出了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一个是‘疼’字。
这就是金圣叹的故事,也是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幽默不仅脍炙人口,他的才学也流芳百世,不管是他的《批水浒》和《批推背图》主观意识有多强烈,但都是中华文学之瑰宝。
同样,我们可以说他是哗众取宠,可以说他是误人子弟,但他的文人气节为民请命却是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多的,这就是金圣叹,对也是他,错也是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