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9 10:14:37   点击数:

一个天真少年30年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愚昧

发布时间:2023-4-9 10:14:37   点击数:
控制白癜风扩散 http://m.39.net/news/a_5951572.html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故宅,带着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形象:“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少年闰土刺猹

少年闰土动作:“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少年闰土语言: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少年闰土在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边捡贝壳等等生活场景充分说明了闰土心里对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想法,通过时时处处的语言动作描写都彰显无遗;更展现了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我和闰土之间两小无猜,童心未泯,是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少年玩伴;当时的闰土生活在农村,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较多,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中年闰土神情: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儿时的的称呼“迅哥儿”改称“老爷”,充分说明了闰土不仅是被饥寒所迫,更是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禁锢。“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等级观念已经根治在自己的脑海里。

中年闰土形象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而“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儿时那种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玩伴形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思想已被麻木。

同时,中年闰土希冀于“一副香炉和烛台”,希望得到神灵庇佑,生死存亡全凭精神麻醉来支撑,已经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法,听之任之,只是活着,仅此而已;而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等我记忆中的,他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生态度也一去不复返了。

短短的30年,是什么将一个满心充满希望、一身活力的青年蜕变成一个精神麻痹、思想落伍、意志颓废的朽人,是生活、是制度、是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封建礼教思想的共同作用讲一个活灵活现的青年严重腐蚀并加以毒害;这在当时的环境里不是特例,而是比比皆是;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漠不关心,才将一个大好乾坤冷冷的冰封。

30年后与曾经的少年玩伴画像

合影画像

正是有这样一个冰封的时代,才有了鲁迅先生求学日本,想要通过求医问药医治愚昧之精神,后观其效不显,又有文艺强国和警察强国的思想相继夭折,后来《新生》出版文学不了了之,在老友金生异的指引下加入了《新青年》杂志撰写,诞生了《狂人日记》,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自此鲁迅先生便拿起了医治精神麻痹的手术刀通过发表言辞犀利的文学作品为国人疗伤治病,以唤醒国人,同时也拿起了维护民族利益的利剑向冷酷无情的刽子手、麻木不仁的看客、残酷吃人的封建思想亮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6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