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7 10:51:18   点击数:

三国演义把这4类人写到了极致智绝义

发布时间:2023-4-7 10:51:18   点击数:

《三国演义》把这4类人写到了极致:智绝、义绝、仁绝、奸绝

《三国演义》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方方面面。其刻画出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义忠、刘备的仁厚、曹操的奸诈,形成了四种类型人物的极致——“四绝”:智绝、义绝、仁绝和奸绝。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智绝,是聪明和智慧的化身,典型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才智。诸葛亮羽扇纶巾,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如第46回的草船借箭。故事讲的是周瑜欲杀诸葛亮,便故意刁难他,限他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领命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按常理,三日之内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于是周瑜很得意,判定此次诸葛亮必死无疑。但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果然交出十万多支箭。

这是因为诸葛亮算定第三天江上会有大雾,便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趁着夜黑浓雾,靠近曹军水寨,令军士擂鼓、呐喊。曹军不知虚实,只得射箭不止。结果诸葛亮的草船不费一兵一卒,获得十万多支箭。

其他的如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等,充分反映了诸葛亮具有非一般人可比的聪明才智。故而,其当之无愧被誉为“智绝”。不过,诸葛亮这种智绝又有点过了。鲁迅就说:“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当然,诸葛亮也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忠绝。他这么聪明,有才干,却始终忠诚于刘备父子,甘居其下,没有自立为王,更没有篡位,没有取代懦弱无能的阿斗刘禅。

关羽是《三国演义》里的“义绝”。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关羽的“义”,使之成为“义绝”、义的化身。

关羽的“义”从小说中找根源,是来自“桃园三结义”。第1回叙及刘备、关羽、张飞交友结义:“桃园三结义”。

它首先是一种民族“大义”。其讲究“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种讲究使他们的结义有高尚大气、正能量十足之品格。

其誓词中还有两句话被后人无数次引用,这便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同志朋友之义,属于个人“小义”。

它体现了对人才价值的高度尊重和认可,也是对人格人品的高度信任。这种落难之际说出来的誓言,比发财腾达时或成为权贵后才建立的朋友感情更加纯真、珍贵和可靠。

加上刘备能与关羽、张飞“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第2回),他们的关系就更加“铁”,犹如自家人、亲兄弟一般。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建立了铁哥们儿一样的牢固的朋友关系。在以后的岁月里彼此又恪守结义原则,使这种铁哥们儿关系不断加强、牢不可破。

关羽心理上贴近刘备、行动上忠于刘备也是对刘备尊重知识(武才)和人才的回报,是一种报答知己知遇之恩的表现。故关羽所信守的“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酬知己之义,它高于君臣之义,高于城池和家庭。

他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同生共死、忠贞不渝,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至今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称颂。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的“仁绝”。

他是英雄、是枭雄,但奉行“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第62回)的人生哲学。

无论对待何人,刘备都力图表现仁义。即使对待即将离开,为他人所用的人才徐庶,他也是如此。曹操希望徐庶为其效力,借接其母到自己身边来要挟,迫使徐庶到曹营。因徐庶是孝子,故打算去曹营探视老母。

去之前,徐庶向刘备辞别。孙乾劝刘备不可放走徐庶,刘备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第36回)这道出了刘备为人仁厚的个性特征。

刘备也很讲究民间兄弟之“仁义”。他把兄弟之情看得高于一切,把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放在第一位,因而他不以老自居、倚老卖老,也不官本位十足、凌侮他人,而是更加谦逊仁和,宽厚平等,以礼待人。

在小说中,他与关羽、张飞、诸葛亮情同手足,是患难与共的铁杆战友和孝悌兄弟。《三国演义》也借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第3回、65回)、“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第8回)、“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第66回)的强调,似乎告诉人们应该选择刘备这样的“仁德之君”做领袖。

不过,刘备的仁厚过了头而显得有点做作。所以,鲁迅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曹操是《三国演义》里的“奸绝”。

其狡猾、奸诈、残暴、好厮杀、重权谋、求利忘义的特征在《三国演义》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曹操从小就特别狡诈、可恶。其小时候因怨恨叔叔常批评他,就假装中风,卧倒在地,借此挫伤其叔在其父面前的信任度,离间其叔与父亲的关系(第1回)。

做上大官之后,他更是“擅长”奸诈、凶残。表面上打着“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旗帜,装出一副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样子,实际上欺世盗名,害人利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干着种种罪恶暴行,并为儿子篡汉、建立新王朝做好准备;表面上一副“仁爱”“善良”的面孔,实际上却是凶神恶煞的刽子手。

当然,除了奸诈、残忍之外,曹操也有多重性格,或者说也有一些优点。

其爱才,如“过五关斩六将”中对待关羽;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与军事领导才干,如结成“十八路诸侯”反对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弱胜强,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远胜过刘备;也有不朽的文学才华,如撰写出一流诗歌《短歌行》(第48回)和自传体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第56回),这是刘备、关羽等人所远不及的。

从这些方面可看出,曹操英勇、果断、有雄才,偶尔也有真实、质朴的一面。第1回许劭就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暗示我们至少可以辩证地看待曹操:他也非常有能力和才干。

所以,《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除了“奸绝”这一标志性印象外,其实,也是个多面体,其形象是立体的、丰富的、真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6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