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时间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两本书都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创作出来的。其作者分别为罗贯中、施耐庵。这两位可是古代小说史上大名鼎鼎的作家,其著作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二。
相似之处
但凡看过这两本书的人都知道,整本书对于打斗场面的描写,那是浓墨重笔的,作者花了大量的心血创作战斗场面,才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各种故事。撇开《水浒传》独有的精彩“传记”故事,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不谈,我们不妨分析下大型的战斗场面,也就是两军摆开阵势决战的那种。
《三国演义》里面惯用的方式是一名猛将打马向前发起挑战,对面也出一名武将,打斗厮杀,大战几百回合,他们的打斗决定整场战斗的输赢。
《水浒传》采用的打斗方式几乎与《水浒传》一样。两军决战,武将的打斗其决定性作用,士兵的数量反倒可以忽略,这岂不是小孩子的游戏?80万大军与40万大军有什么区别?多出来的士兵还得消耗不少粮食、物资,趋利避害的做法当然是派一名超级猛将率领几百人就行了,打赢了就杀过去,能杀多少算多少,打输了也就损失几百个士兵而已,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我们不妨在推演一下,按照这个打法,军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挑选、栽培超级猛将,几百个兵卒既充当护卫,也充当剁人的刽子手,军队合理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几十个兵团发起挑战,几十个武将进行单挑,而不是只进行一场单挑就决定胜负,也不是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军队需要大量的武将,武将也就越来越不值钱,培养一批,消耗一批,再培养一批,再消耗一批,如此循环,将军只是个超级兵,只需要在战场打好一场仗就行了。纵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全书,是这样的玩法吗?显然不是的。那说明这里面存在不少逻辑矛盾。这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古代军事教育
说到军事,肯定得提到一个人,孙武。《孙子兵法》在古代军事史上起总纲作用,其他兵书不过是对其进行注释、补充说明,当然也有对战术进行归纳、总结的。
从孙武开始,军事就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密,军事教育、武器,作战理念、战法都受到严格管控。别说是穷人,即便是富人也不敢轻易涉及,害怕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罗贯中早年有跟随张士诚起义,做的是幕府宾客这个职位,也就是写写公文、通知、出个总结报告啥的,对具体的作战也是一无所知。
所以,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战争场面近乎小孩把戏,单挑的做法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现实。统治者思想上愚民,给老百姓洗脑;文化上管控教育范围,哪些老百姓不准涉及,教材不允许流行,才有了天马行空的打斗,才有了津津乐道的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