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4 10:33:19   点击数:

为啥刽子手听见刀下留人就停手看这13

发布时间:2023-4-4 10:33:19   点击数:

为啥刽子手听见“刀下留人”就停手?看这13个字,是你也不敢下刀

在古代劫法场这种事情似乎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一件事情,小编就曾经想象过这样的画面:正午时分,身披红衣膀大腰圆凶眉恶目的刀斧手跨立一旁,令官抽出一根令箭大喝一声,时辰已到行刑!刽子手喝一口烈酒喷吐到宽厚的鬼头大刀之上,而一般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套路剧情出现,一个大侠大喝一声刀下留人!而后刽子手就砍不下去了。为啥刽子手听见“刀下留人”就停手?那么这几个字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真实的历史上会出现这种剧情嘛?看这13个字,是你也不敢下刀。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进入真实历史上的法场去看一下!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法场停止行刑这种事情还真的就这么毫无防备的出现了。它最早是在宋代露面的,当时宋代的社会经济水平很高,人们的素质以及法律意识也普遍的高一些,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大宋朝三百年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也没有军阀割据出现,因为大环境没有乱所以社会秩序还算是比较安定,最重要的是宋朝的官场有一股正能量的风潮,那就是官员们非常爱惜自身名望不愿意在自己的手中出现冤假错案,另外宋代的法律也非常的严明,所以就有了只要在刑场大声喊冤那么这个案件就必须发还重审的规矩,再加上宋朝清官很多,比如包拯,寇准等等,更主要的是宋朝的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这十三个字就是: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意思就是说如果犯人临死还在喊冤枉,那么就必须停止行刑,重新派官员审理案情,又加上宋朝官吏看重自身的名声所以很好的实行了这个规范,试想一下,如果包拯这样的清官监斩死刑犯,如果这时候有人喊冤那么以他的性格一定会重新再审理这件案情,毕竟如果是这样的官员他是最不愿意让一件冤假错案在他手上出现的!更不会原谅自己错杀一个好人!

所以也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如果刑场在执行死刑,而犯人喊冤刽子手没有理会把人给杀了,那么如果这个犯人要是真的有什么冤情,而因为刽子手没有把持住把犯人杀了,那么一个乱杀好人的罪名下来他怎么能够承受的住?所以刽子手对这句话是非常的敏感。就是这样一种制度让宋朝的刑律在我国历史上非常的著名!当然了这种规矩肯定不会被乱用,所以这一招也不是随便可以用几次的,俗话说得好,凡事不过第三次,所以如果你连续三次都被认定有罪那么第四次刽子手就会毫不犹豫的砍下你的头颅,虽说这些措施还有许多不完善但是也正是有了这种种的举措才避免了很多的冤案发生,救活了许许多多无辜人的身家性命!

可是在古代很多时候人的性命是很不值钱的,生命的价值被无限的拉低,甚至更多的时候官府的威严要比几个无关轻重的人命要重要的多,所以官府一旦宣判那就会变成为铁案,犯人即使有冤情也得不到申诉!因为如果一旦翻案那么就会造成官府颜面的巨大损伤,从而导致官方的威信全失。所以就造成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当然宋朝是一个特别的例外。

随着朝代的更迭,法律系统也逐步的完善起来,到了大清帝国嘉庆皇帝就特意在律法中点明一点,凡处决犯人,有临刑时呼冤者,奏闻覆鞫。虽然这一条很少被使用,但是也可以看出人们在漫长的历史经验中总结了一些避免法律漏洞的办法。如此看来的话,其实我们平时看的各种古装电视剧也还是非常有内涵的,至少是我们了解古代各种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6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