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5 17:44:31   点击数:

为何刽子手听见刀下留人就停手,看这1

发布时间:2023-4-5 17:44:31   点击数:

为何刽子手听见“刀下留人”就停手,看这13个字,换你也不敢落刀

“刀下留人”,相信大家也经常能听到这句话。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发生,在行刑的最后一刻,被骑着大马,或者跑步如飞的传令兵制止。为什么喊了一句“刀下留人”,刽子手就会放下手中寒气逼人的大刀呢?电视上终归是艺术化处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一般犯人被处秋后问斩,一定是犯了罪大恶极之事,一般情况下都是事实确凿。判定下来,肯定要是执行的,古人也讲究一个法字。如果不去执行,出尔反尔,法字就失去了本来的约束力。并且官府在老百姓的眼中更没有了威严可讲,规矩破了,很多人都会去效仿,老百姓会自然也不会惧怕官府了。当然,最重要的要有事实根据,也不能轻易的被判死罪。比如在宋朝时期,如果你觉得自己无罪,可以有一次申辩的机会。

宋朝是一个繁荣稳定的一个时代,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上来说,也毫不逊色与唐朝。其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外战事都很少,人们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尤其宋词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繁荣的这段时间内,各个政策建立也保障了繁荣的发展。尤其是法律的制定更为完善,形成了非常完整严格的制度。在宋朝就出现了包拯,寇准,这样杰出的清官,并认真执行“秋后问斩”。

宋朝的律法是比较完善的,就连有人即将问斩喊冤,也是要停止行刑的。宋朝本着“不错杀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会重新审理的。并且大宋律法上记载着:“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这13个字。并且这一信条,在宋朝也广为被认可,很多官员也十分重视,认真执行。在此良好的环境下,出了许多的清官,上为匡扶社稷,下为黎民百姓。

在宋宁宗时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民女坐船失踪了,家里人寻找很多天,始终没有找到。当时的县太爷刁光斗,追查此事,找到了和失踪民女一起坐船的杜松,以及船老大。谁知船老大恶人先告状,杜松百口莫辩被抓了起来,判了秋后问斩。在快执行的时候,大喊冤枉。当时官府立即要求重新审理,并派了当时的提刑官宋慈亲自查案。经过一番仔细勘察,终于水落石出,真凶原来是船老大。从而,释放了杜松百。由此可以看到,宋朝的法律制度是十分完善和严格的。

在宋代如果犯人真的对判决结果不满意,或者真有事被冤枉的,可以喊冤申诉。而且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也会马上放下手中的大刀的。一是不想真的错杀好人,二是“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不管是主事官,还是刽子手也会三思而后行的。如果您是刽子手,你敢直接砍下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6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