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成双
“喜事”成双。近日,我校三年级筑梦班学生康艺坛、曹可扬的数学小论文同时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的《数学大王》年第9期的“学数有道”和“我行我秀”中“携手”刊发。这是学校建校一年来,学生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更是学校践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缩影。
在我校的教育理念中,数学不仅存在于课本、作业和试卷中,数学更生长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康艺坛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孩子,她能从妈妈记录电表读数的生活小事中,敏锐地发现了《用电量,我这样算》,不仅协助妈妈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半年的电费金额,还自学条形统计图,帮助妈妈分析了用电量变化的深层原因,十分了得。在她看来: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使她对数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更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她立志要更多地将书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用到生活里去。曹可扬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能类比生活中“搬运快递”问题,迁移用来解决数学中典型的《带谁先过河呢?》的推理问题,而且还能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叫人惊叹。在他眼中: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呀,数学世界里不只有加减乘除这些运算,还有既好玩又有意思的数学推理。
两位同学的论文登于《数学大王》年第9期
数学小论文,俗称数学日记,是一种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必须完成的一项数学任务,更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五彩生活中,学以致用的最优途径。事实上,数学本就是工具,希望孩子经常把它用于生活,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从而真正地“爱上”数学。
指导两位同学发表数学小论文的李小强老师,是湖居笔记小学副校长、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他不仅着眼当下,更放眼未来。特别重视将小学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在他看来,这样的数学才有意思,这样的数学才能服务孩子的未来。同时,他更乐于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写出来,形成数学小论文,截止目前,先后已经指导学生在《数学大王》《智力数学》等期刊发表文章近30篇。
用电量,我这样算
康艺坛
(西安市长安湖居笔记小学三年级筑梦班)
我们家有一个门面房,半年前租给了一个卖水果的叔叔。每个月妈妈都会去看一下电表,每次看,妈妈都会拿着纸和笔记录着什么。这不,又到了记录用电量的时候了,按照往常,妈妈要去看电表。写完作业的我这次也好奇地跟了过去。
只见妈妈在电表上按了一下按钮,电表上显示出几个数字。妈妈赶紧在准备好的表格上记录下这些数字。
回到家后,妈妈对我说:“艺坛,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底,一共是半年的时间,你能帮妈妈算一下这半年的时间里,这个门面房一共用了多少度电吗?卖水果的叔叔应该付多少电费呢?”妈妈又回过头来补充道,“对了,1度电是1.3元。”
“这可怎么算呀?”从来都没有做过这件事的我有些犹豫。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什么事都有第一次,你要尝试着做一下,迈出第一步。之前半年的门面房的电表读数如下表(单位:千瓦时),你试着用学过的知识算一算,看一下会得到什么结果?”
听到妈妈的鼓励,我决定鼓起勇气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于是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妈妈。
看到这个表格,我突然就想到了在数学课上学习的“里程表”问题,电表里的“千瓦时”,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说的“度”。
如果要算出半年的用电量,应该先求出每个月的用电数量,在将6个月的用电量加在一起。比如,10月的用电量就可以用“10月底的电表读数”减去“9月底的电表读数”,也就是-=80(度),以此类推:
11月的用电量为
-=(度)
12月的用电量为
-=(度)
1月的用电量为
-=(度)
2月的用电量为
-=9(度)
3月的用电量为
-=67(度)
这样,半年的用电数量是80++++9+67=(度)。下面再计算需要交的电费金额,把总的用电量乘以每度电的单价1.3元就可以了,也就是×1.3=.8(元)。
我蹦着、跳着,欣喜地将结果和自己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肯定了我的想法,也表扬了我。她还说:“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计算半年的用电量,其实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时,她指了指9月底和3月底的读数。
我恍然大悟,激动地说:“对呀,可以把半年看作一个整体,直接用“3月底的读数”减去“9月底的读数”,就可以算出来门面房半年的用电量了,也就是-=(度),和刚才的计算结果一致。”
“这样计算是不是更简单?而且中间的计算步骤比较少,更不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妈妈说。
最后,妈妈还教我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每个月的用电量情况(下图)。
从图中我可以知道11月、12月和1月用电量都比较大,尤其是1月用电量特别大,可能是因为冬季特别冷,门面房又没有暖气,所以空调用的多,用电量也就变得特别大了。我还发现2月份用电量很少,可能是因为叔叔一家2月份回家过年了,期间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所以店铺没有开门营业,用电量也就少了。
原来数学就在生活中。列表统计用电量、计算电费、画图分析用电情况,都使我从生活中重新认识了数学,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后,我要更多地将书上学习到的知识用到生活里去。
指导教师:李小强
带谁先过河呢?
曹可扬
(西安市长安湖居笔记小学三年级筑梦班)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我们家比较常用的购物方式。今天,妈妈就收到了很多的快递物流信息,我要帮妈妈一起去楼下取快递。
到了楼下,我看到一共有4个箱子,装纸巾的箱子很大但是比较轻;装洗衣液的箱子又大又重;装打印纸的箱子虽然小,但是很重;装玩具的箱子很大但是很轻。
这么多快递,一次肯定搬不完,所以我就在原地看着快递。妈妈往返搬运了两次,最后我们一起将剩余的快递拿回了家。
到家后,我们有些累,但还是聊着搬运快递的过程。我们想研究一下,有没有更合理的搭配,能让搬运的次数最少?不过,我和妈妈聊了半天,发现想出的搭配都不行,因为我只能拿动玩具箱子。妈妈看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意犹未尽,便给我出了一个关于搬运物品的有趣的问题。
题目:一个人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捆白菜过河。只有一条船,人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如果人不在,狼要吃羊,而羊要吃白菜。怎么安排过河,才能既不让狼吃羊,也不让羊吃白菜呢?
听着妈妈说题,我的脑子也快速运转着。怎么做?我有些着急了,想呀想,慢慢地有了思路。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把狼带走,留下羊和白菜时,羊要吃白菜,如果把白菜带走,留下狼和羊,狼会把羊吃掉。所以,每一次当人不在的时候,必须把狼和羊或者羊和白菜分开。我们可以这样做,先把羊带走,留下狼和白菜在一起是安全的。
第二趟把狼再带到对岸,这时狼和羊在一起,如果去拿白菜,狼会吃掉羊,怎么办呢?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提醒说:“不想羊被吃掉,就得把它保护起来呀。”
我恍然大悟。其实,人可以把羊再带回原地,单独留下狼,这样就安全了。然后,人带着白菜到对岸,最后一趟只要回去把羊再带到对岸就好了(如图,方法一)。到这里,我又在想第二趟(如图,方法二)能不能不带狼过去,先带白菜呢?
第二趟把白菜带到对岸后,羊要吃白菜,必须要保护白菜,所以人必须再把羊带回原地,放下羊之后,接着把狼带到对岸,狼和白菜在一起是安全的,最后到原地把羊带到对岸就可以了。因此,第二次带白菜也是可以的,所以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
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呀,数学世界里不只有加减乘除这些运算,还有既好玩又有意思的数学推理。我非常喜欢它们,你们喜欢吗?
指导教师:李小强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