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 8:48:32   点击数:

纪念民革前辈王昆仑逝世36周年太湖之

发布时间:2021-10-2 8:48:32   点击数: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88146.html

王昆仑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虽然也曾经历过青年时代的曲折,但一旦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到最后一息。年后,王昆仑相继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报》首任社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昆仑

年8月,这位太湖之畔的传奇书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去世后,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称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卓越领导人”。

1

“在家忧国书生事”

在江苏无锡鼋头渚公园万方楼内悬挂着一副对联,其中斑驳沧桑的上联“在家忧国书生事”和新鲜光亮的下联“临水登山节士心”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引人注目。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了解王昆仑的故事。

王昆仑故居七十二峰山馆位于鼋头渚太湖别墅。

鼋头渚太湖别墅是王昆仑父亲购置建造的,也曾经是王昆仑年轻时学习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太湖别墅原本包含了十多处散点式的建筑,其中七十二峰山馆于年辟为王昆仑故居。年,在民革无锡市委会建议和积极的推动下,七十二峰山馆和万方楼修缮一新,重新布展,对外开放,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亲临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仪式。现在这里早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民革党史教育基地。

年10月21日上午10时,“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暨塑像落成仪式”隆重举行。

在年的布展中,笔者见到了这副用隶书书写的“在家忧国书生事”上联。据鼋头渚景区管理处有关人员介绍,这块匾是“文革”后在万方楼里发现的,当时只见上联不见下联,且撰联者是何人也不清楚。为了找到下联,他们也想尽各种办法。无锡的一些文史、楹联专家曾有吟对“从政爱民赤子心”“立朝匡时君子心”“立地擎天志士心”“仗义执言侠者魂”等等。年8月,经登报苦寻,终于得到确认,其下联是“临水登山节士心”。该对联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书写,“文革”时期散落,现在被民间收藏人士收藏。胡汉民工于隶书,其隶书端庄雄健,颇负盛名,曾与精篆书的吴敬恒、擅楷书的谭延闿、专草书的于右任一起被列为“国民党四大书法家”。这副对联是在万方楼落成之际,胡汉民应王昆仑的嘱托而书写的。年,根据收藏人士提供的拓本,负责王昆仑故居管理的无锡鼋头渚景区管理处制作了此对联的下联,展示于万方楼二楼展厅。

“在家忧国书生事,临水登山节士心”可以认为是王昆仑的一种自我定位,是王昆仑对理想信念和追求的一种抒发与表达,是他人生的写照。

王昆仑出生于书香世家,王家是无锡望族,王昆仑出生时,王家是无锡八大望族之首。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长期在外为官,王昆仑年幼时虽然也常在无锡小住,但20岁之前的时间大多在北京生活。他自幼体弱,但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王昆仑在北大就读六年,其中一年预科、一年中文系,四年哲学系。他在北大学习期间,正是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提出学术自由,进行教育整顿和改革的时期,王昆仑在此受益良多。初入北大他学的是法科,因德国教员用德语讲课听不懂,于是向蔡元培校长写了一份呈文,申请改学文科,还由此和蔡元培成了忘年之交。

王昆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源于母亲的熏陶。母亲侯受真是享有盛名的江南才子侯翔千之女,她的教育对王昆仑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王昆仑曾有记录:“母亲是一个穷书生的女儿,思想十分进步,很早就提倡放脚,反对穿耳朵眼。”“我的姐姐王兰就是受到母亲的支持成为北京大学中最早的三名女生之一。”“我的革命活动始终受到母亲的支持。”

王昆仑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少年时代的王昆仑就非常认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对孙中山先生非常崇敬。他到北大读书时才16岁,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却也是最活跃和深得大家信任的学生,还被选为一年级学生会主席。17岁的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王昆仑于年转攻哲学。后来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南下,在上海三次拜见中山先生,亲聆孙中山教诲,并在孙中山介绍和批准下,于年12月底参加了国民党,成为北方第一批国民党党员。

2

万方多难此登临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是杜甫《登楼》中的名句。万方楼落成之时,正是日本帝国者侵略中国东北,亿万同胞处于生灵涂炭的遭遇之中,故此王昆仑父子取“万方多难此登临”之意将此楼命名为“万方楼”,足见其忧国忧民之情怀。

万方楼位于七十二峰山馆西下坡,是叠石筑成的楼房,顶如3只方亭屹立于崖旁,原是王家休养和接待宾客的居室。因其地势高,登高远眺,可极目四方。当年于右任先生曾赋诗描绘这里的奇妙景观为“月从水底出,船自天上来”。万方楼的出名是因为“万方楼会议”。

北大毕业后,王昆仑先是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后来到广东参加革命,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秘书和政治教官。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的王昆仑,参加反蒋民主运动。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王昆仑,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会交往和历史关系,为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掩护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等,做了大量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王昆仑潜心学习马列著作,并联系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年的8月中旬,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无锡万方楼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王昆仑是作为南京读书会的代表参加会议的。参会人员是以王昆仑的亲朋好友来此品尝水蜜桃为由,三三两两从江浙沪一带陆续抵达。当时有钱俊瑞、曹亮、熊岳兰、陈波儿、沈兹九、徐雪寒、杜君慧、王昆仑、孙晓村、吴元戌、曹孟君、胡济邦、王枫、吴茂荪、孙克定、狄超白、薛葆宁、薛宁人、汪季琦、张锡昌、陈佩三、李伯敏、秦柳方、华应申、钟潜加、黄蕙兰等人与会。会上,曹亮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钱俊瑞作了分析世界革命形势和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王昆仑陈述了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于右任、经亨颐等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情况。会议共商了抗日救国大计,并决定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救国会,以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会议共开了三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万方楼会议”。但参会人员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的行踪早已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王昆仑更是被列入了监视、暗杀的黑名单。当时沈醉奉命率领一个行动小组,早早赶往无锡布置、监控,还安排了一名内线进入万方楼探听消息。但因参加万方楼会议的人员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王昆仑还是立法委员,沈醉怕担责任,所以没有动手。沈醉在《我这三十年》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这位王委员(指王昆仑)将在无锡的鼋头渚太湖别墅请客,他名义上是请客游园,实际上是要召开一次秘密反蒋的重要会议。去的客人都是反蒋革命人士,并有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参加。这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情报,也是戴笠认为最适合逮捕王昆仑的时候。”

3

一骂成名天下闻

年“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王昆仑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了简称“小民革”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主张抗战到底,反对倒退,反对分裂。年又与谭平山等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复兴关举行。会上,王昆仑与蒋介石公开冲突,发出质询,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内战的阴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蒋介石非常恼火,当场发怒并把王昆仑的名字从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勾去。

王昆仑的质询,道出了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心声,也让国民党内其他派系感觉出了一口闷气,体现了他大无畏的气概。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山城重庆。

其实,王昆仑与蒋介石的公开斗争在国民党六大上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公开发生冲突是年7月,起因在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第二次发生在年9月,当时王昆仑将中国共产党的《致国民党公开书》和毛泽东分别写给宋庆龄、章乃器、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几人的信,向孙科和冯玉祥等人作了通报。

王昆仑的行动,使蒋介石集团非常忌恨,国民党六大后,王昆仑的处境更加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王昆仑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指示,一方面注意隐蔽,另一方面继续开展秘密与合法的斗争。年王昆仑经组织同意赴美考察,并在旅美华侨中开展了一系列反蒋民主活动。年后,王参与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年9月,王昆仑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就王昆仑在国民党六大上公开质询一事写有“十年中委无人知,一骂成名天下闻”的诗句,一时在国民党内和社会上广为流传。

4

创办《团结报》

王昆仑是《团结报》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在《民革六十年》一书中是这样记载《团结报》创刊的:“年4月25日,经过长期筹备,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创刊。这份报纸是为了加强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全体党员进一步加强自我教育和改造,贯彻民革‘三大’提出的加强团结、教育、改造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中上层人士,特别是其中散处在社会上的中上层人士的要求而创办的。报名‘团结’,包含民革同志对过去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对未来的期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进步,团结和教育密不可分。战胜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人民的新国家需要团结;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建成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团结;民革党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造自己,不断取得进步,也需要团结。《团结报》的创办,对于沟通民革组织和党员及所联系社会人士,推动他们学习,促进他们更好地团结和改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团结报》是从民革内部发行的刊物《民革汇刊》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民革有一本内部刊物《民革汇刊》,时任民革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长的王昆仑同志认为,虽然《民革汇刊》在宣传民革工作和推动民革党员及所联系人士的学习交流中,起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还是规模太小,周期太长,需要改进。他认为尽管这时民革办日报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办一个小型周报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他把这个想法向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作了汇报,得到了支持。于是,在年2月,民革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王昆仑正式建议将原有的《民革汇刊》杂志,改成一份四开一张的周报,定名为《团结报》。就这样,在不久后的年4月25日,《团结报》诞生了。

年《团结报》由民革党内系统发行改为向国内公开发行,当时新闻界有人称它是“中国报史上的第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民主党派办的报纸”。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团结报》以其独具特色的宣传重点和报道内容,在我国特别是民主党派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王昆仑先生作为《团结报》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为《团结报》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论红楼

年6月,王昆仑曾以《诗人学者战士》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纪念柳亚子逝世25周年文章。其实,诗人、学者、战士这几个词用来概括王昆仑的一生,也是恰如其分的。王昆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是颇有建树的红学专家。在无锡鼋头渚王昆仑故居的展陈中,七十二峰山馆内是王昆仑生平的展陈,而在万方楼的一层,就特别布置了《王昆仑与红楼梦》展馆。

20世纪40年代,王昆仑在重庆陆续写了一组评论红楼人物的文章,以“太愚”为笔名在《现代妇女》杂志发表。他的文章受到了周恩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yx/14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