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神学教授家庭,今天,他已然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当中,真实与虚幻互相交织,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因此,他也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余华在一次接受访谈的时候,曾经感慨地说:“我原以为苏联文学到这两位已经见底了,想不到还有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布尔加科夫,他是索尔仁尼琴和帕斯捷尔纳克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堪称俄罗斯国宝级的作家,在其生前,大部分作品都受到前苏联政府的严厉抨击,甚至被禁止出版或公演。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位被冷落多年的伟大作家,才渐渐地回到人们的视野。
年是布尔加科夫诞辰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这一年定为“布尔加科夫年”。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天体物理实验室也宣布,将他们发现的三颗新星命名为“陀斯妥耶夫基”星、“帕斯捷尔纳克”星和“布尔加科夫”星。法国《读书》杂志的主编皮埃尔·蓬塞纳在其编撰的《理想藏书》中,更是把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排在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位。
虽然这位伟大的前苏联作家生前受尽苦难,但终究名垂青史,而那些曾侮辱和损害他的跳梁小丑们,却连名字都无法被我们想起,这不由让我们想起杜甫那两句著名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02
年,布尔加科夫所写的长篇小说《白卫军》,被改编为话剧《图尔宾一家的命运》,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正是这部话剧,将布尔加科夫一生的命运打入深不见底的暗谷。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布尔加科夫都处于被批判和封杀的状态。他所创作和改编的所有剧本,都被当局禁止上演。在去世前的十五年里,布尔加科夫甚至“从未看到自己作品的校样”。
年3月28日,布尔加科夫直接给斯大林写了一封诚挚而坦率的信,向斯大林直率地说明了自己现在面临的绝望处境:
“对我来说,不能写作不啻于被活埋。我目前的生活极端贫困,面临的只有流落街头,死于沟壑……如果政府不能任命我为助理导演,那我就请求当一个在编的普通配角演员;如果连当个普通配角也不行,我就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年4月18日,苏联领袖斯大林拨通了布尔加科夫家的电话,并与布尔加科夫进行了一番简短的交谈。再后来,布尔加科夫就被莫斯科艺术剧院录用,成为了一名助理导演,得以靠这份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
在找到工作之后,布尔加科夫就将全部心力用在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书稿上,一部在那个时代绝无可能被发表的作品。
布尔加科夫也深知这一点,他的写作实际上已经与发表、收入、名誉都毫无关系了,只是纯粹的自我表达。换句话说,他只为他的内心而写作。正如布尔加科夫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不论处境何等困难,都应忠于自己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鄙的。”
可以说,在布尔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后,创作《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书稿的过程又使他重新得到了一切:这是一部让他实现灵魂救赎的伟大作品,在书中,他不仅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的救赎和重生!
正如余华所说的那样:“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20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最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这一次,果麦文化特意请来国内著名的俄语翻译家高惠群,用“信、雅、达”的语言风格,将俄文版原著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在高水平译注这部俄国文学的基础上,本书还全彩收录了10幅俄罗斯国宝级艺术家安德烈·卡沙克的金奖插画。可以说,如果你想要选择一部最值得收藏的版本,那么,这部果麦版《大师和玛格丽特》,正是你所需要的!
03
作为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作品,布尔加科夫在《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本书中用神秘莫测的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座开放性的叙述迷宫,在宗教故事的巧妙架构之下,在魔幻场景的光怪陆离之内,人性的本质和历史的真实,就这样渐渐显露出来。
一段如月光般凄美的爱情,命中注定一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毁书稿的大师、为爱疯狂的姑娘,一一登场。刽子手、告密者、通奸犯、自私自利者们,接踵而至。光怪陆离的环境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就此展开……
既然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可见这部《大师与玛格丽特》比起一般的小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实际上,只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层层剥茧,把故事的内核像剥洋葱一样拆解出来,那么,布尔加科夫在故事中想要隐喻的东西,自然就会摆在你面前了。
在这部书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线:
一个是物质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魔王撒旦化身为魔术师沃兰德,带着一直会说话的黑猫,造访二十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检视莫斯科居民的内心世界,凭借魔力“为非作歹”——爱慕虚荣的市民出尽了洋相,贪婪成性的官员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无神论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搅得天翻地覆。
而在现实世界之外,则是精神的虚幻世界。在这个虚幻的时空当中,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场影响深远的判决正在进行当中:究竟该不该处死圣洁而无罪的年轻人耶稣?这个问题让罗马总督彼拉多陷入了千年的纠结和悔恨!
在布尔加科夫笔下,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世界,竟然渐渐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危险的平衡态。而布尔加科夫就以强悍的掌控力,驾驭着这部复杂多变的作品,不断推动情节发展,直至全书走向最深远的艺术之境。
04
书中的沃兰德是魔王撒旦的化身,然而,比起魔王,这位撒旦反倒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上帝——他既不保护恶,也不诱导人作恶;他不惩罚善,甚至还帮助向善的人;他不干涉人间的任何事务,听任凡人们在众多的道路当中自由选择——可以说,在他身上体现着最朴素的辩证法:他自身包含着一切矛盾,同时却又超然于这些矛盾之上。
沃兰德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暗合着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直到全书过半,作品的主人公“大师”才姗姗来迟地正式登场。他是一个不知姓名的人,由于中奖得了十万卢布,他便辞掉了原先的工作,专心创作一部小说,以耶稣和罗马总督彼拉多作为题材。
然而,他的小说刚发表了一部分,便遭到一个别有用心的批评家,莫加雷奇的猛烈抨击,随后,不明真相的公众也跟着抨击大师的作品。这一切都让大师渐渐害怕黑暗,并对这个疯狂的世界感到恐惧。
最后,大师不堪恐惧的折磨,只好将所有书稿付之一炬,逃进精神病院。从此,他放弃了包括姓氏在内的一切,只以“大师”自称。
玛格丽特,一位美丽的女孩,因为倾慕大师的才华,自愿成为他的秘密情人。大师进入精神病院之后,为了能够与心爱的人重逢,玛格丽特虽然害怕,但还是下定决心,与魔王的随从阿扎泽勒签订了一份契约:替魔王主持一次晚会,以换取她和大师的重逢。
于是,玛格丽特涂上阿扎泽勒给她的“回春脂”,摇身变成了能够疾飞和隐身的女妖。靠着这特异的能力,她不仅报复了那些对“大师”进行迫害的批评家,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主持了魔王的晚会。
在全书的结尾,玛格丽特终于如愿以偿:
房间里蓦地刮进一阵风来,刮低了枝形烛台上的烛焰。沉重的窗帘拉开了,窗户随之敞开,露出了遥远高天上一轮午夜的、而非早晨的圆月。月光铺在窗台与地板之间,就像一块幽绿的方巾,这光巾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就是自称大师的那个人。
刚刚出现的大师,眼神依然古怪和惊惶不安,于是,沃兰德给大师喝了一点东西,这让大师的神智得以恢复。随后,沃兰德还对大师说:“手稿是烧不掉的!”
随着沃兰德的吩咐,那份曾被大师亲手烧毁的小说手稿,又出现在他的面前。然后,沃兰德为大师和玛格丽特将所有毁掉的一切都重新安排妥当,然后送他们回到了两人曾经赖以安身的、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
桌上仍旧铺着天鹅绒台布,罩灯旁的小花瓶里插着一束铃兰。玛格丽特面前的桌上放着高高一摞完好无缺的手稿本。整座房子悄然无声。大师躺在里间的小沙发上,医院的长袍酣然睡去。她的呼吸很平稳,听不到一点声音。
玛格丽特心里充满恐惧,生怕眼前这一切都是魔法:文稿会从眼前消失,大师会回到精神病院,她自己也唯有投河自尽——就像大师那部手稿中所写的文字一样:
“地中海上涌来的黑暗笼罩了总督憎恶的这座城市……是啊,黑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