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打扫心灵的房间第一期
老年心理健康五篇集齐
《晚霞报》约稿
第1~5篇
我想写NO.5
打扫心灵的房间
《中国航空报》约稿(之1)
第六篇
我想写NO.6
健康︱老人太“恋旧”怎么办?(上)
我院(医院医院?医院)特邀北京心理学教授王利群作专题讲座︱
[原创]建构积极的精神世界第二期年4月21日
建构积极的精神世界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
这是人生。我们要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状态?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丰富世界。
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可他们扫了很多次后,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
“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故事告诉我们∶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播种。塞里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想着要快一点干完。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塞里格曼叫她别乱来。
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
"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
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父亲十分震撼。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继而,塞里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以此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区分。
年4月13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一班14岁的女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导致她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原因,是因为学校要求她把头发剪短。
有位朋友问我说;"这个女孩的经历让人意识到生命教育的薄弱和不足。另一方面,李欣玥去世后,她的父母怎样怎样面对丧亲之痛?我们怎样关心丧亲者?怎样帮他们建构有质量的生活?"
当我们面对失去亲人的朋友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支持这些处在特殊情境中的亲朋好友,陪伴或协助他们平安度过悲伤的空窗期。
这里所谓的特殊情境主要指丧偶、丧亲(以及离婚、失业、失恋)等情形。
尤其是对那些感情极深的亲人和伴侣来说,这种打击带来的悲伤和压力,在压力值表中甚至仅次于位列第一的矿工下井的压力。
所以,他们探讨怎样让他们安然走过半年到一年的空窗期意义十分重大。
一位朋友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案例。
父亲去世后,她为其母亲提供了三维支持的立体方案。
第一,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帮助照顾正在上学的儿子(因为母亲怕给她增添麻烦,就以请母亲来协助照顾外孙的理由把母亲接到身边),既可使母亲感到被需要,又提供了亲人间的陪伴;
其次,联络社区人员,请他们带领母亲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第三,在老年大学帮母亲报了名。实践证明,这书友采取的措施极为恰当也很有成效。从事务入际、精神追求三个层面给予母亲新的生活,从而对母亲的悲伤和不适进行了缓冲和转移,使之顺利进入良性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都离不开周围入的心理支持和实际陪伴。这种陪伴可能并没有什么具体意义,但是它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却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句“二十四小时为你开机”、“如果你需要我,我就在你身边”生命的休戚与共,积极的支持状态,会使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温暖的力量,从而度过生命的寒冬时节,迎来新的明媚。
中国航空报
年4月21日星期六
打扫心灵的房间第一期-百度文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lm/1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