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光明日报
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模式,将成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进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不增负”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就是锁定要解决的问题,把握住创新的关键。
问题:服务内容单一
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突出、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首先,聚焦认知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添安全教育、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帮助其适应小学生活。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转折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但人际交往经验匮乏。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设团队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增进同伴交往。初中生独立性获得较大发展,但普遍面临中考学业压力。课后服务内容重点向课业辅导倾斜,适当拓展自主活动,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其次,重视课业辅导,养成良好习惯。课业辅导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后服务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答疑,对课堂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广度,增强学习深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再次,自选艺体课程,培养爱好特长。中小学正是培养艺体爱好的启蒙阶段,学校采取学生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兴趣爱好,至少各选一门艺体课程,由学生申报,学校集中意见后筛选确定课程,打破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实行“走班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最后,增加实践体验,提升综合能力。构建宏观课程生态圈与微观课堂生态圈双圈驱动的生态系统,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实现“做中学”;通过户外拓展,促进交流合作,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手工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参观游览,激发学生的实践性智慧。
问题:服务团队缺位
方法:构建多元服务主体
中小学校要主动承担学生课后服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防止校外培训机构乘虚而入,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家长配合、学生协助的多元服务主体,解决服务团队缺位的问题。一是调动校内教师积极性,发挥校内教师主导作用。结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等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引导教师在课后服务内容上闯出新路子;发挥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天然优势,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lm/1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