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4 14:09:29   点击数:

独家丨年报纸改版宣言解析

发布时间:2021-12-14 14:09:29   点击数: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342232630205756&wfr=spider&for=pc
导读

  在数字化时代,多家报纸集体宣布改版背后体现出纸媒集体求变和追求新闻品质的决心,以更好占据主阵地,发挥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年与年之交那几天的报纸版面上,有两类内容最吸引人的眼球。一类是“元旦献词”或者叫“新年献词”,其实是一种类型的评论,抒发这份报纸对国家、社会、老百姓以及自己读者的情怀;另外一类是“改版宣言”或“改版致读者”,告诉读者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从这两类内容中,我们可以粗略解读一份报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而综合多家报纸的新年献词和改版宣言,则可以大致看出中国报纸未来一年的基本走势,那就是精品化、精准化、深度化以及融合化。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四化”做出自己的解析。

精品化

这里所讲的精品化指的是报纸形态上的改变,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版数的多少,精品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压缩版面,这与过去(年代至年代)报业高速发展时期的“厚报”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一层含义是版面设计上的,在报业高速发展时期,报纸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是报摊零售,为了提高零售数量,需要把报纸特别是头版设计得“浓眉大眼”甚至“花里胡哨”,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但是到了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零售量下降,作为精品读物的报纸需要变得优雅起来,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版面语言。

《人民日报》在1月1日的“改版宣言”中说,“从年元旦起,本报实行改版,工作日从24块版调整为20块版,周末从12块版调整为8块版,节假日仍为8块版,全部版面彩色印刷”。有研究者梳理了《人民日报》过往的改版史,该报自年6月15日创刊至今,共计有16次不同形式的改版。除了第一次改版(年改版)由直排改为横排外,从年《人民日报》第二次改版开始,“扩版”一直是《人民日报》改版的主基调。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16版扩为20版,周末仍为8个版;年1月起,《人民日报》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末每天仍为8版;年1月,《人民日报》宣布周六、周日由每天8个版增至12个版,节假日由每天4个版增至8个版。但在年的元旦改版中,《人民日报》“罕见出现减版”,工作日和双休日的出版数又回到了上两次改版前。①

与《人民日报》公开宣布压缩版面不同的是,大部分报纸是在“悄悄地”缩减版面。比如《广州日报》从今年元旦起,取消了“封面导读”版,第一版变回了普通的一版,要知道,《广州日报》年推出这个版面的时候可是报纸版面的一大创举。当时,推出这个版面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传统的党报一版上会议和领导稿件居多,报纸摆在报摊上,“卖相”不好,有了“导读”版以后,报纸的头版变得鲜活了很多;二是当时是报纸发展的高峰时期,处于“厚报”时代,《广州日报》每天的常规版面在60版到80版(对开)之间,版面太多,内容太多,需要进行“导读”,方便读者阅读。今年开始,《广州日报》取消了存续12年之久的“封面导读”版,原因之一是如今的报纸已经不再是厚报,每天不到30个版的报纸对“导读”的依赖性明显下降了。

一直打着“办中国最好的报纸”旗号的《南方都市报》高峰时期每天的版面在版左右(四开),现在的版面已经压缩到每天不到40个,压缩的幅度达三分之二左右。其他大部分报纸近年来也在采取类似的举动,报纸版面比最高峰时缩减一半是正常现象。美国的一些日报甚至不再每天出版报纸,而是一周里只出三期,国内的《中国青年报》从年起只在平时的周一到周五出版,周末停刊,更多的国内报纸逢国庆和春节长假的时候,也会选择休刊。

既然版面的数量压缩了,那就要提升报纸的质量,把保留下来的有限版面充分利用好,让报纸变成优雅、有品质的精品读物,以此拉开与网络新闻的距离。在“改版宣言”中,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强调自己未来对采编质量的提升,版少了,信息量减少了,如果内容的质量再不行,那报纸的竞争力就真的不行了。比如《法制日报》的“宣言”就是:“提供最优质的法治新闻产品,在时效上、深度上和权威性等方面充分彰显法治领域权威媒体的特有品质……着力打造深度法治新闻报道精品。”提升内容的同时,一些报纸还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北京青年报》元旦开始放弃了自己以前多用色块、反白等浓墨重彩、浓眉大眼的版面风格,采用了简洁、清秀、留白的版面风格。总之,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现在的报纸都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突出自己纸质读物的特征,力图和网络新闻拉开距离。

精准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报业高速发展时期,同城的几份综合性日报的定位其实是差不多的,比如在广州,《广州日报》虽然是党报,但已经高度市场化,和同城的《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在定位上区分度不是很高。那是一个“以我为主”的报纸生产时期,主动权掌握在报纸的采编人员手里,他们也不太在乎读者的想法和需求,报纸做什么新闻,读者就看什么新闻。那个时期,报纸在渠道上基本处于垄断状态,互联网技术虽说已经起步,但还处于PC时代,对报纸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冲击,因此各家报纸的盈利能力都很强。在这样的局面下,报纸在广告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没有很大的动力去寻求精准化运营。

但是到了现在,各类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发布的主渠道,报业的广告市场一再压缩,报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式发展了,而需要精准化发展。精准化发展至少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到精准,一是读者的精准,也就是报纸是办给谁看的,自己的读者是谁;二是客户的精准,这份报纸如果还是依赖广告实现内容变现的话,那么要知道谁是自己的广告客户。虽然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精准不容易,但是多份报纸在今年的“改版宣言”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在精准化发展方面的诉求,是自己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比如,《法制日报》在“改版宣言”中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版面改革,更加彰显中央政法委机关报的性质和宗旨,充分发挥《法制日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导政法舆论和法治舆论的重要作用,使法治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决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里突出强调的是“中央政法委机关报”的性质和宗旨。天津《今晚报》承诺以服务市民为己任,深耕百姓故事,做天津人的“生活顾问”和“晚餐”,这份“晚餐”一定要有味道,为读者带来更多富有生活气、书卷气、文人气、乡土气,有趣、有智、有情、有义的精品文章,让读者感受到津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应读者需要,《今晚报》再次增大字号,版面求精,求新,留白,留朴,清朗透气,增加阅读的舒适度。这里突出强调“晚餐”和“津味”,同时,也体现了对老年读者的强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再次增大字号”主要就是为了适合老年读者的阅读。《南方日报》是广东省委机关报,在近年来全国报纸营收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南方日报》却实现了“逆势增长”的好势头,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报充分发挥了党报的资源优势。这一次改版,该报又创办了《理论周刊》,试图巩固“南方评论高地”,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优化报型版面,进一步打造具有黄钟大吕气质和品格的党报形象。这些改版举措说明《南方日报》更加坚定地明晰了自己省委机关报的精准定位。

报纸的精准化发展,如果替换成时髦的互联网词汇,和“垂直化”很接近,就是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细作,面向特定的人群提供自己的专业服务,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大众化”地去发展。我们常说的大众媒体其实是工业化生产在媒体领域的体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批量化,同样的一份报纸印刷几十万份、几百万份,然后发行给不一样的读者,不一样的读者读同样的报纸,这就形成了大众媒体,支撑这种工业化生产体系的除了采编人员之外,还有高速印刷机、运报车以及大批量的投递员,这是一种“重资产”的运作方式。②但是,精准化与垂直化发展是另外一条路线,媒体的规模压缩,做美食的只做美食、做汽车的只做汽车、党报就是党报、财经报纸就是财经报纸,这样一来,单个媒体的规模就压缩了,变得小型化了,媒体小型化之后,必然要精准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原来的大众媒体需要朝分众化方向发展。

深度化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深度报道,可以发现,深度报道本来是周报和杂志特有的报道类型,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周报和杂志出版周期长,做不了时效性很强的动态新闻,因此只能向深度报道要生产力,深度报道成为周报和杂志的主打产品。年以后,以《南方都市报》刊发《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标志,深度报道开始向日报转移,不少综合性日报比如《新京报》《新闻晨报》《广州日报》等都成立了专门力量专职从事深度报道,大大提高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一时间出了不少质量上乘的佳作,日报的深度报道和周报、杂志的深度报道一起撑大了深度报道的空间。③但是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纸媒的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困境,许多报纸的深度版面和深度部门被裁撤,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报的深度报道陷入了低谷。不过,仅仅几年过去,风向又变了,深度报道成为今年报纸改版的一个主题词。

《人民日报》这次改版的核心是办成精品化的报纸:工作性报道要挤掉水分,新闻版要抓“深度报道”,周刊、副刊做专做精,长篇报道编排更加灵活,政策解读要更加接地气。《法制日报》在改版中提出了“坚持深度报道与新闻时效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南方日报》在改版中提出将以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厚度、人文的温度、文字的精度取胜,着力打造“政经纸”“观点纸”“深度纸”,在该报的这次改版中,深度报道是一个明确的方向。《第一财经日报》在改版中提出,这是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和改版,将有力推动内容团队生产出更多高品质有深度的作品,无论是发布在报纸还是杂志、网站还是客户端;另外,日报上的部分深度内容也将同步进入即将上线的付费产品,成为高端用户重要的决策参考。《长沙晚报》在改版中提出,继续加强深度报道,以核心报道、今日看点、深度调查、湖湘观察等版面为平台,形成深度报道的组合拳,以深入求肌理,以调查求真相。《浙江日报》在改版中提出,在全新打造的深度版块,“深读”“人物”“亲历”等版面将聚焦重点热点难点,创新报道方式,带你领略新时代万千气象,凭借前瞻视角,回应你的所思所盼。④

不过,我们要看到,各家报纸今年提出的“深度化”发展目标和年开始的那一轮日报做深度报道的做法有明显不同。在始于年的那一轮强化深度报道的操作中,深度报道是和日常报道相提并论的,做深度报道的是一批专职化的人员,有专门的组织架构并且有专门的深度版面,但是今年的这一轮“深度化”操作中指的是“全员深度化”,也就是说所有记者在采写中都要有深度意识,深度是所有记者的一种追求,在日常报道中要贯彻和深化深度意识,未必要有专门的深度版面支撑这样的报道,而是弥漫于每一个版面的一种对深度的追求精神,当然,也会有一些报纸设置专门的深度报道版面。

这样的一种“深度化”追求和上面所说的“精品化”追求是一脉相承的,“精品化”的报纸必然要提供“深度化”的内容。“短平快”的即时消息,读者已经通过各个移动端平台及时得到,作为第二落点的报纸需要提供给读者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报纸需要提供更广阔的解释性报道,同时刊发有见地的评论。就此而言,有专家提出报纸应该由“新闻纸”向“观点纸”和“意义纸”转型的建议,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报纸上所刊登的内容一定要和新媒体平台上所刊发的内容形成错位竞争,同时,还要有精致大气的版式设计,以便发挥出纸质读物的独有优势。

融合化

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四五年过去了,这样一个发展思路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现在再用“报纸”“报社”这样的概念描述《人民日报》这样的专业化媒体机构已经不合时宜。现在《人民日报》不再只有纸质报纸这样单一的发稿平台,而是至少包含两微一端在内的多元化发稿平台,报纸和各个新媒体端口的关系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关系。在移动化、社交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纵深推进媒体融合转型,也使得纸媒立体传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积极拥抱智媒时代媒体生态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文所述的“精品化”等发展特点,在“精品化”的过程中,报纸版面被大幅压缩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报社的信息供给量下降了,而是发稿平台多元化了,大量的即时新闻刊登在了自己的两微一端上,只有一部分经过深加工的精品化内容需要刊登在纸质报纸上。就此而言,报纸的生产重心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新媒体平台,最极端的例子是澎湃新闻,干脆将纸质报纸停刊了,完全转移到了新平台。因此,今年的报纸“改版宣言”无一例外地都有进一步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容。

《人民日报》的“改版宣言”说,《人民日报》这一次改版是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要调整。《人民日报》这几年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两微一端在各个排行榜上都处于很靠前的位置,现在《人民日报》早已不仅仅是一张报纸。《广州日报》在今年的“改版宣言”中指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率先组建全国首个媒体融合编辑部,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不断做强《广州日报》客户端、官方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dw/15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