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3-16 12:35:43   点击数:

孔乙己里面更深藏的东西,你了解了吗不

发布时间:2023-3-16 12:35:43   点击数: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最钟爱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录入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们都学习过,文章虽篇幅较小,但却包含着许多东西。

鲁迅的作品数不胜数,每一篇都饱含了心血,为什么他偏爱《孔乙己》呢?

第一,故事构思

鲁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设为清朝末年,便于塑造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再现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环境的安排也很巧妙,鲁迅将孔乙己置于这样一个冷漠的人物环境中生活,便于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是一个一心想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却又始终爬不上去的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形象,一个封建社会的苦人儿。鲁迅先生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偶然偷窃、从不拖欠等情节,一再表示了他心地善良,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痛恨。第二,细节的刻画

当酒客奚落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了出来。这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是这样别人就越要嘲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可耻。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觉悟都没有的。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极其悲惨的。他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走路。这个场面令人目不忍睹,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沉重控诉。孔乙己就是这样,打断了腿,就是置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连秀才也没有考取,如果再加上家境贫穷,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第三,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下层知识分子的统称,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了受封建教育影响的孔乙己誓死捍卫他所谓的读书人的面子。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这样的刻画让一个活生生的清末底层知识分子站在读者的眼前,也是对深受封建思想教育影响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批判。

孔乙己因为偷了丁举人家的几本书,而被打折了腿。而他偷书的原因不过是因为想汲取知识。这也足够体现出封建社会人们的冷酷与麻木吗。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为,并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这就是对封建教育及腐朽的科举制最大的批判与抨击。

《孔乙己》中,鲁迅形象的刻画了冷漠的人性,对封建思想教育的批判,还有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的抨击,通过此文表达的淋漓尽致,不愧是鲁迅最喜欢的作品。

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判断一个作家是否伟大,其实就看两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

而鲁迅,就是这两点最好的代名词。

给大家推荐一套书,是鲁迅的作品集6册,包括《阿Q正传》、《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野草》、《呐喊》、《彷徨》。

读鲁迅的文章,孩子看增加作文素材、文学功底,大人看增加文学修养,思想深度。

6册书79元,如果您想购买这套书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6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