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人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比如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原本是慷慨救助的义士,保家卫国的勇将。谁知造化弄人,他最终竟然阴差阳错地成了叛臣,最后身败名裂。本来可以成为英雄的他却被记载在了‘叛臣传’里。一他临终前留下的一句感叹成了后世常用的俗语。
唐玄宗天宝末年,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大将哥舒翰在潼关抵御叛军,战争进行的非常激烈,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烟尘四起。混战中,哥舒翰手下的将军王思礼的战马中箭,倒在地上死了。王思礼一下子从马背上摔下来,摔出去好远。眼看敌人就要追上了。
王思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个年轻的骑兵路过,翻身下马说:“将军,您骑上我的马赶紧跑吧。”王思礼看了看眼前的年轻人说:“我要是骑了你的马,你怎么办呢?”骑兵说:“您不用管我,我只是一个小兵,死不足惜,您还是快走吧。”王思礼问那位骑兵的名字,骑兵不肯回答,只是催促他赶快上马。王思礼在马上向骑兵拱手致谢,然后绝尘而去。
多亏有那位骑兵舍身赠马,王思礼才逃过一劫。他十分感激那个骑兵的救命之恩,于是派人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可是整整三年还是一无所获。
三年之后,王思礼已经成了河东节度使,他的偏将辛云京成了代州刺史。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辛云京镇守代州,与叛军交战,屡战屡败。于是很多平时跟他不和的将领就都上书王思礼弹劾辛云京,想把他整倒。王思礼看到那些弹劾的书信,不禁大怒,责备辛云京带兵无能,要治他的罪。
辛云京听说了之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他心想:“这下完了,不但乌纱帽保不住,甚至性命都有可能不保。怎么办呢?”当初那个在战场上救王思礼的那个骑兵,现在已经成了辛云京手下的一名军官。他看到辛云京为难的样子,就对他说:“将军,我曾经救过王将军的命。我愿意去劝说王将军,让他赦免您的罪过,也许他会同意的。”辛云京虽然半信半疑,但眼下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他试试了。
那名军官来到了王思礼的大营中,王思礼一见到他,立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恩公,你终于来了,这三年我找你找的好苦啊,我一直打听你的下落,却始终没有结果。我以为你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恩公,真是三生有幸了。”王思礼接着说:“当年我问你的名字,你没有告诉我,现在可以告诉我你姓甚名谁了吗?”那名骑兵说:“我姓张,我叫张光晟”。王思礼说:“好啊,好啊。当初如果没有恩公,哪有我的今天。我愿意与恩公结拜为兄弟,不知你意下如何。”张光晟欣然应允,于是两个人在大营里设摆香案,冲北磕头,结为异性兄弟。
随后,张光晟说:“我现在已经是辛将军手下的军官了。我这次来就是想请求您看在我的面子上赦免了辛将军的罪过吧。”王思礼立马说:“好说好说,恩公发话,我哪有不听的道理。我决定免去辛云京的一切罪过。”
任务圆满完成,张光晟回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辛云京,辛云京非常高兴,对张光晟感激不尽。王思礼感念张光晟的救命之恩,表奏朝廷封他为兵马使,并赏赐丰厚的田宅,丝帛。不久又表奏朝廷,封张光晟为太常少卿。从此,张光晟从一个默默无闻地普通军官,一跃而成了将军。
张光晟一年以后,王思礼因病去世,辛云京取代了他的河东节度使的位置。他也感念张光晟的恩情,表奏朝廷封他做了代州刺史。张光晟在代州刺史的任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英勇无畏,拼命杀敌。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保卫了唐朝的边境安全。朝廷看张光晟劳苦功高,于是在大历末年,张光晟被提升为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专门负责守卫边境,抵抗回纥人的入侵。
张光晟本以为他会一路顺风顺水下去。可是到了建中元年,张光晟自作主张,扣留了回纥使团,并且大肆屠杀回纥人,引起了回纥人的强烈愤慨,对两族的外交关系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皇帝将张光晟贬为右金吾将军,不久又降为太仆卿。这都是些闲职,张光晟感到郁郁不得志。
回纥骑兵然而让张光晟始料未及的是,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将他的命运推向深渊。建中四年,驻守泾原的士兵在大将朱泚的率领下叛乱。叛军一路势如劈竹,很快就攻陷了都城长安。逼得皇帝唐德宗不得不弃都而逃,逃到了奉天。由于事发突然,朝廷没有办法反抗,皇帝只得率领文武百官逃亡。张光晟也在逃亡的队伍当中。
这时,张光晟突然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他对同行的官员们说:“今日之乱,只不过是泾原的士卒哗变。朱泚曾经在泾原,素来得人心。倘若他被泾原的士卒扶持为帝,局面恐怕难以控制。好在事起仓促,还没有人想到这一层。诸位是否能和我一起前往朱泚的府邸,劝说他和我们一起逃走?”张光晟是想趁着叛乱刚刚发生,还没有特别严重的时候,将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可是将士们听了他的话一个个都面面相觑,心想:“张光晟莫非是在开玩笑?我们在长安西北角,而朱泚在东南角,斜跨大半个长安城。而且到处都是朱泚的叛军,这不等于去送死吗?”因此沉默了许久,没有一个人愿意跟张光晟一同前往。
朱泚见此情急,张光晟急了,大骂那些将领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你们全成了缩头乌龟,没有一个敢为国效力,看来还得我亲自出马啊。”于是张光晟单人独骑,一路拼命厮杀,经过了重重险阻,终于来到了朱泚的府邸,准备劝说他悬崖勒马,不要再反叛朝廷了,跟众位官员一起逃亡。
本来,张光晟的劝说很成功,朱泚已经决定和他一起逃亡了。万万没想到,叛军的动作太快了,竟然已经将朱泚的府邸团团包围。这下朱泚就算不想反也没办法了。张光晟也被干在那里了,他心里暗暗叫苦。张光晟原本想自己逃出去,可是朱泚对张光晟软硬兼施,逼迫他留下来跟自己一起造反。张光晟为了保全性命,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跟随着朱泚。他心想:“等以后我找机会脱离朱泚,然后除掉他也就是了。”命运就是如此的爱开玩笑,原本为国尽忠的张光晟,竟然沦为反贼手下的将领。
泾原兵变朱泚终于被手下将领们拥立称帝,国号大秦,改元应天。张光晟成了开国元勋,被封为节度使。然而朱泚没有指挥才能,他的军队混乱不堪,毫无纪律,他的倒行逆施又导致人人愤恨,没有人愿意为他卖命。因此朱泚屡战屡败。他觉得可能是自己定的国号不吉利。毕竟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二世而亡。于是一年后他将国号改为‘汉’。大汉一共有四百年,朱泚想讨个好彩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长治久安。
然而换国号不能改变朱泚不能长久的事实,叛贼只能猖狂一时,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张光晟本来就是被胁迫作乱的,他本心不想造反。这下他看到朱泚败局已定,就跟大将李晟里应外合,打了朱泚一个措手不及。在张光晟和李晟等将领的配合下,朱泚的叛乱终于被平定。
朱泚等人都被押赴长安等候处斩,张光晟也在被处死的名单之中。他给李晟写信,说自己当初跟随朱泚反叛实属出于无奈,希望他能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让皇上看在自己能够将功补过,协助朝廷剿灭叛乱的功劳上,赦免自己的死罪。李晟也很欣赏张光晟的才能,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愿意在皇帝面前替张光晟说好话。于是他向唐德宗上表,请求德宗看在张光晟往日的功劳,以及这次功过相抵的份上,赦免他的死罪。然而德宗恨透了张光晟。下诏说:“向张光晟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绝不能将他饶恕,一定要处死他。”这下连李晟也没办法保护张光晟了,毕竟皇命难违,张光晟最终还是被推上了刑场。
唐德宗在赶赴刑场的路上,张光晟泪如雨下。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默默无闻的小兵成为守卫边关的将领。原本忠于朝廷却阴差阳错的成了叛贼的同党。自己本来可以流芳千古,现如今却要和叛贼一样被处死,遗臭万年。他恨造化弄人,恨命运不公,更恨德宗翻脸无情,只看过错,不念功劳。可是如今他再怎么怨恨又有何用呢?
临刑前,张光晟仰天长叹,说道:“请讲我的话转告给后世。一则莫做,二则莫休。”言毕,泪水长流。刽子手手起刀落,张光晟人头落地。他临终前的那句‘一则莫做,二则莫休’。被后世之人改成了一句俗语‘一不做,二不休’一直沿用至今。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造反这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张光晟的反叛是出于无奈还是自愿,他既然上了贼船,在别人的眼中他就是贼。当初他真不该异想天开去劝朱泚逃跑,不然他就不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人生是又无数的选择组成的,选错一步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