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部《勇敢的心》震惊四座,让全球观众熟知了威廉华莱士和他反抗英格兰暴君的故事。这部片我小时候印象很清晰,华莱士在伦敦监狱里被残忍拷打了几天几夜,直到上刑场都没有说一句话。他的同伴,几名神秘黑衣人,也藏身于底下围观的、疯狂唾骂着华莱士的英国吃瓜群众里。在刽子手问华莱士他有什么遗言时,他突然惊坐起,大喊三声“FREEDOM”。不知道他有没有感动台下的群众,但他感动了初中时有一股中二热血情怀的我。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美式价值观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捏造的,历史上“勇敢的心”原型不是威廉华莱士而是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而罗伯特也没有背叛华莱士,因为华莱士本身就是一个莽夫式的人物,只晓得杀人放火结果被当时的英格兰国王“长腿”爱德华正法;就连“自由”这个核心思想,都可能是梅尔吉布森自己心潮澎湃加上去的。我颇为无语,之后便把吉布森列入黑名单里。十几年后,腐国人终于看不下去了。于是新锐导演大卫马肯兹拍了《法外之王》。电影描述了勇敢的心原型罗伯特布鲁斯如何从一个败军之将成长为苏格兰领袖,带领人民击败英格兰侵略者获得独立。
没有王者是凭空诞生的,布鲁斯也一样。
《法外之王》刻画了一个“失败者”,他从一开始就没有顺利的形势和优越的条件帮助,反而身处困境,因为在战争中被英格兰王打败被迫与死敌和谈,接受苛刻的战争条款。
命运自此也从未青睐过他:父亲刚去世就赶上苏格兰民众示威,裹挟着发动起义却发现其他领主不愿意跟随他;辛辛苦苦凑齐了将士准备开战,夜晚被英国人偷袭,死伤惨重退回孤岛招兵买马;连最亲近的两个兄弟都战死沙场,妻儿被威尔士公爵当做人质关在伦敦塔。但开挂的王者是不存在的,像布鲁斯这样受尽磨难反杀的才最真实。
布鲁斯也怀疑过:在他听说亲兄弟被开肠破肚示众时,他目光呆滞地走着,狠狠地将手中的长剑插入烂泥中,近乎崩溃。然而他没有放弃,敌人的恶意和暴虐只能让他复仇的欲望更强烈,无数的失败使他总结经验学会利用战场的优势来击溃对手,甚至不择手段。
毕竟戴上王冠不难,难的是肩负起王者的职责,无愧于沉重的嘱托。
这也是《法外之王》最真实的地方:主角并非最后一战依赖光环或者信念一招击败敌手,而是在无数次挫折中积累经验和智慧,学习敌人的软肋,一步步建立起致胜的力量。
片尾,布鲁斯以寡敌众,站在沼泽地前面对来袭的大批重装骑兵,是坦然的。王者非寡谋尚武之勇夫,而兼备洞察力与计谋。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布鲁斯王,以寡敌众,陷敌重骑于沼泽,以长枪阵大破敌军,斩敌将波鸿于马下,险生擒英王爱德华二世”。于挫折中涅槃重生的苏格兰王,终于恢复了苏格兰的自由。
除了剧情,真实度也是《法外之王》令人称道之处。腐国导演对待历史细节的态度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罗伯特布鲁斯的婚礼上,当地的主教站在双膝跪地的新郎新娘面前为他们举行仪式,布鲁斯的四位兄弟围绕他们举着金黄色长毯,最后轻轻盖在新婚夫妇身上。围观者多为当时苏格兰的上层贵族,身着当时昂贵的丝绸面纱和长袍,可能穿越回当时的苏格兰也会是这副景象吧。
另一个细节是12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大家族的家徽,包括布鲁斯家族的狮子家徽,坎贝尔家族的野猪头家徽,卡梅隆家族的五支箭矢以及英格兰流传至今的国徽三狮,都在电影里忠实地呈现出来。在会战前,各色旗帜的展示也说明了当时的不列颠人对家族的重视。要呈现如此逼真的历史场面,背后少不了特效工作室的辛勤劳动。
MethodStudios工作室的视觉特效总监DanBethell与Bicknell和马肯兹合作,在苏格兰的拍摄现场,制作一系列复杂的镜头,其中就包含最精彩的罗顿山战役。MethodStudios工作室还与生产艺术部分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搜索的大量历史素材,并在各地拍摄大量的参考图像。然后MethodStudios团队的位艺术家利用九个月的时间将数字艺术内容应用到拍摄的素材中,扩展了城堡的位置和环境,增加了人群数量,创建了CG马、火和血液,同时保证材质、农业元素、武器等内容的历史准确性。
一部史诗巨制,不可能光靠导演和演员来完成。真实的战争场面、仪式需要精良的工作室团队来打造,就像魔戒幕后的新西兰维塔工作室(WetaWorkshop)为了三部魔戒打造了整个魔幻世界一样,《法外之王》背后的MethodStudio是这部史诗巨作能呈现出中世纪苏格兰的地形地貌、各色贵族平民和战士、残酷的战争场面的保证。
对比某些国产历史剧,特别是清宫戏的荒唐穿帮和错误的历史细节,该怎么说好呢:拍出一部好的历史作品没有那么难,但需要%的创作热情和还原历史的认真态度。技术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但人心浮躁了就很难逆转过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lm/1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