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14 13:26:37   点击数:

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第一反贪大案,背后经历了

发布时间:2023-4-14 13:26:37   点击数:
北京好看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516/8956183.html

我们人类有一种天性贪婪,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用道德和良知来克服心中的欲望,控制欲望。有人则会纵容欲望,直到欲壑难填成为巨贪。

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第一反贪大案,清朝有名的贪官和珅。民间有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因为和珅当年被查抄的时候,他的家产差不多是当时清政府15年的收入,真真是富可敌国。和珅贪的钱,的确是清朝历史上最多的。但是他的案件所涉及的范围,还有被砍头官员的人数却不是最多的。

清朝第一反贪大案共杀了多少贪官?足足56个,朝野震惊啊。这还是皇帝手下留情,否则至少有几百颗人头要落地。然而就是这样一起大案,它的案发起因,它的办案过程,却出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离奇。

乾隆46年6月,在兰州城外的华林山下。当时因为暴雨滂沱,整整下了三天,1万多清军窝在山脚下进退不得。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军队的主帅,首席军机大臣阿桂却乐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甘肃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乾隆就派了爱将阿桂前去镇压,同时还派了宠臣和珅随军出战。

因为在乾隆看来,农民闹事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得定。他这是想让阿桂和和珅多捞一点军功,将来提拔的时候好说话。

可是,阿桂没有想到,这个仗打下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农民起义军不仅相当地顽强,而且还特别能打善战,在华林山上坚守了两个多月,把清军打得频频落败,结果双方就僵在那。

面对这种局势,阿桂急了“我堂堂首席军机大臣,两个月了还没搞定一帮泥腿子?”。这皇上要是龙颜震怒,自己铁定要被问罪。那怎么办?这暴雨可就来得及时了,于是阿桂就在大帐里,刷刷点点笔走龙蛇,给乾隆上折子汇报。说雨似瓢泼,山路湿滑,大军难以行进,所以一时半会儿完不成任务,找到理由了。

写完战报之后,他就命人里加急送往京城。当时的原文是这么写的:“本月初六日,大雨竟夜势甚露沱,初七初八连绵不止,直至初九始晴”。按说阿桂写这份奏折,无非就是把锅甩给了暴雨。可是没想到,就是这封奏折,竟然还让老天睁开了眼。一桩惊天的贪腐大案就这样给带出了。怎么回事呢?

乾隆拿着阿桂的奏折,乾隆本来无法可说,既然暴雨打不了仗,那就只有等。可是看着看着,乾隆发现不对劲。因为就在前几天,他还收到甘肃布政史王廷赞发来的奏报,说甘肃再次遭遇严重旱情急需赈灾。王廷赞的奏报,甘肃再次遭遇干旱旱灾,之前遭遇了几次呢?总共七次。

从乾隆39年起,整整七年里,西北大省甘肃送来的奏报都是连连遭灾,而且遭的都是严重旱灾。无论是陕甘总督勒尔谨,还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说的都是这种情况。

以至于在乾隆的印象里面,甘肃下暴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问题是,现在阿桂送来的奏报就是暴雨,而且他的宠臣和珅发来的密报也是暴雨。这就和王廷赞发来的旱情奏报对不上了,而且一个省连续七年旱情这可能吗?乾隆这就起了疑心。于是他立即下令阿桂,你转任钦差,给我彻查甘肃七年案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查什么呢?先查粮仓。乾隆39年,甘肃大旱粮食欠收。出现灾情了怎么办呢?出现了灾情,朝廷当然要赈灾。可是赈灾就要花钱,皇上当然也为难。而就在这个时候,陕甘总督也就是陕西甘肃新疆的一把手勒尔谨,给乾隆出了个主意。“捐纳监生”简称“捐监”。所谓的“捐监”就是让有钱人家的子弟,向朝廷捐助一定的钱粮,充实地方的粮仓。而朝廷作为回报,给捐助者发一个“监生”的身份。也就是说,这些人算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

监生不但可以直接参加高级别的科学考试,甚至于可以直接当官。这不等于是买官鬻爵吗?身为皇帝乾隆会同意吗?他会允许这种搞乱朝廷制度的行为出现吗?直接的买官卖官,乾隆当然不会同意。但是问题有两点。第一,监生虽说可以做官,但他毕竟不是官,它只是一个学位。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如果朝廷要赈灾,那得实打实的掏银子,大概万两银子。这钱谁出?当然是乾隆。

封建社会家天下,朝廷的钱不就是他的钱吗?他心疼肉疼。所以乾隆一咬牙一跺脚,就同意了勒尔谨的建议。但是他同时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只能捐“本色”,不准捐“折色”。那什么是本色呢?本色就是指黄澄澄的粮食,比如小麦、大豆这些都可以。什么是折色呢?说白了就是直接交银子,这不可以。

第二点又是什么呢?第二就是给陕甘总督勒尔谨,派一个靠得住的甘肃布政使。布政使也叫藩司,是掌管一省财政大权的官员。乾隆要求这个人,一要有财务能力,二要有在甘肃工作过的经历。而最重要的此人必须清廉,不能见钱眼开。

乾隆认为,有了这两点的牵制,那谁也别想贪朝廷的钱了。因为只要“监生”捐的是实打实的粮食,不仅可以就地赈灾,让受灾百姓有粮吃,也可以防止有人贪污。毕竟贪官总不能把一车一车的粮食往家里搬吧。就算搬,你也帮不了多少,更何况还有一个布政使在那看着。

这个布政使选的是谁呢?在这个时候,王亶望进入了乾隆的视野。王亶望,山西人,举人出身。当时他任的是浙江布政使,按照乾隆的第一条要求,有财务能力。第二,他曾经做过甘肃的知府,有在甘肃的工作经验也符合要求。那么至于第三要求清廉,乾隆有他自己的判断。因为王亶望的父亲,曾经做过江苏巡抚,为官一生是两袖清风。

乾隆认为有这样的家风,那王亶望肯定错不了。这就是整个事情的大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很多情况就能够理解了。比如,为什么甘肃连续七年上报旱灾,朝廷都不担心呢?因为有一个捐监政策。甘肃可以自行解决赈灾问题,因为监生捐的都是粮食。朝廷不必担心官员贪污,更何况还有一个有着清廉家风的王亶望在那看着,这七年就怎么过来的。

阿桂清查粮仓,查出了一个怎样的结果呢?这个结果让乾隆十分震怒。因为阿桂发现,甘肃全省各地粮仓里面不仅没有储存的“监粮”,甚至连国家储备粮也是严重亏空。这把乾隆气得浑身乱抖,当时他已经年过70了。还是亲自朱批下旨,责令阿桂不可畏难不可估息不可做好人,严格按照这三个“不可”的原则抓人彻查。

案情审讯会审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监生们所捐的粮食,究竟去哪儿呢?在乾隆震怒之下,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等一众大员,被分别押解到京师刑部大堂,接受审讯对峙。审讯的情况怎么样呢?当时这三个人连连叫冤。说自己怎敢贪腐罔顾圣恩呢,对于为什么没有监粮,他们在解释说这主要是“监粮”捐得不够,灾情太过严重都发完了。

至于国库粮亏空,那是下级官员做假账,自己只是失察而已。这三个曾经在甘肃,只手遮天的人物,来了一个集体死不认罪。不认罪,那案情就审不下去了吗?怎么可能。要知道是人都有弱点,更何况受审还不只是他们。很快,阿桂对原甘肃平庆道的道台福宁开审了,此人是王亶望的亲信。一顿板子下去,福宁立马就开了口,招供了真实的情况。

甘肃七年旱灾,实际上是“捐监冒赈”,“冒赈”就是假报灾情,然后官员侵吞赈灾的钱粮。那不管冒不“冒赈”,乾隆说的是只捐“本色”,也就说只收粮食,粮食都哪去了?主审官阿桂上报给乾隆的审讯结果,上面是怎么说的呢?开头第一句,据供开捐之始即收“折色”并未交粮。也就是说“捐监”从一开始就没说过粮食,说的全是银子。那么银子都去哪呢?都进了贪官们的腰包。

福宁招供说:各属报灾分数俱由藩司议定具奏,补取道结或取空白,由藩司填定,从未亲往验看,放赈亦不监视。这段话什么意思?这段话里的藩司,自然就是指时任布政使王亶望。这段话说,评定所谓灾害的严重与否,完全有王亶望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官员只要把空白的报灾单放在他面前,由他填就行了,他想填多少就多少。令人震惊,令人发指。这就是当初乾隆认为家风清廉,肯定错不了的王亶望王大人。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捐纳一名“监生”至少得捐43石,也就是三吨多粮食。而王亶望直接改成了捐银55两。乾隆皇帝两条要求,第一条就是禁止收银子,王亶望怎么居然就敢抗旨不遵,他不怕掉脑袋吗?他当然怕,但是经过了一次试水,他后来胆子就越变越大了。第一次是怎么试的水呢?

王亶望到达甘肃三个月之后,向乾隆皇帝第一次汇报了“捐监”的战果,共收监生二万名,粮八十余万石。当时乾隆非常高兴,对勒尔谨和王亶望大大地夸赞说“实力为之,勿始勤终怠可也”。当然了,对于王亶望三个月收捐80万石粮食,乾隆皇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怀疑。毕竟甘肃土地贫瘠,全省一年上缴国库的粮食也不过50万石。而王亶望三个月收捐的粮食,竟然比正常年份,甘肃一年上缴国库的粮食还多出一半多。

这不正常,所以乾隆派了人前往甘肃调查,查到问题了吗?没有。钦差回报说:他看到的甘肃粮仓确实是处处冒尖,个个装得满满的,完全没有问题。乾隆这才没有继续再查了,既然王亶望实收的是银子,并没有收粮食。为什么钦差看到的粮仓是那么满的呢?秘诀就在于,钦差来的时候,王亶望就让下面的官员,在每个粮仓的上部都装了一层隔板,隔板上堆上粮食看起来满满的,而下面其实全是空的。

就这样,王亶望侥幸过关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巨贪计划冒赈。既然是假报灾情无中生有,为什么连续七年,甘肃上下就没有一个人把这件事情捅上去吗?在清朝,灾害统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层层上报。那就是县报到府,府报到省,统一汇总到布政使那。再由王亶望这种省里的高级财政官员,对灾情进行反复核实,再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赈灾份额。

但是,很多官员发现真有灾情也报不上去,因为你根本见不着王亶望。为什么呢?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想跟股神巴菲特吃顿饭,那得干嘛?交钱”。巴菲特的这一招,几百年前王亶望早就用剩下了。当时甘肃有一段民谣是这么说的“一千见面,两千留饭,三千射箭”,也就说你给他送一千两银子,他会跟你见个面喝杯茶聊两句。两千两,一起能吃个饭了。三千两还可以娱乐一下,射射箭什么的。否则两个字“不见”。

另外王亶望还明示地方官员,不是暗示是明示说:谁要“待他好”,给他塞银子,那么就给谁多一点赈灾份额,谁要是“待他平常”,对不起,有灾也不报。这一手相当厉害,这个规则一定下来,顿时全省的地方官员都来了精神,怎么呢?因为只要能够得到更多份额,那这些官员自己也能够多分钱。

于是,他们都心甘情愿争先恐后地贿赂王亶望,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多,王亶望就这样发了大财。当然了,贿赂的钱也不能白送。接下来,当然是没灾变有灾,小灾变大灾,而这也就是甘肃连续七年旱灾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天灾,这是人祸。甘肃全省上下所有官员无一不贪的,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群官群贪。不问百姓疾苦,也才有了乾隆46年的甘肃农民起义。

那么七年里,甘肃上下官员到底贪了多少钱呢?经查,从乾隆39年到46年,七年时间里甘肃省共有人报捐“监生”。收银94750两,侵贪赈银2915两。看到这个统计结果,乾隆发了狠话说“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啊。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说了半天,其实就想表达一个字的意思“杀”,然而绝对想不到,到真的要杀这些贪官的时候。乾隆却犯了难,为什么呢?怎么会犯难呢?按照清代的法律,贪污两银子以上就要处斩。可是经过一番调查,甘肃全省知府以上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低于贪污的数字。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处置,甘肃官场恐怕就要为之一空,陷入无官可用的尴尬境地。这就是乾隆为难的原因,怎么办?万般无奈之下,他在圣谕当中说“若概予骈诛,朕心有所不忍,自当赃私之多寡,以别情罪之轻重”就是说,如果全杀掉,我于心不忍,所以只能按照贪污的多少来定罪的轻重。那么多重才杀呢?

乾隆算来算去,最终传谕阿桂,贪污2万两以上的处斩,这个标准高出大清律整整20倍。就这样,乾隆46年10月初二,兰州刑场被全城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因为他们要看一看,平生没有见过的大阵仗。那一天,19名贪官跪成一排,随着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19颗人头瞬间落地,兰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根据记载,像这样的集体处决,在甘肃接连进行了四次,直杀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为止。依照两万两的标准,被砍头的官员高达56人之多,其中省级官员3人,道一级官员2人,而全省府县一级官员,居然将近有一半人成了刀下之鬼。此外,还有高达多人受到了流放杖刑等处置。

至此,震惊朝野地“甘肃捐监冒赈大案”,算是对民众有了一个交待。案子是不是结了呢?事情还早着。因为对于查抄王亶望家的清单,乾隆压根不信。史料记载,当时乾隆拿到的清单,名目确实不少,其中物品多达多件,册子连起来长达30多米。可是仔细查看,这些物品却“甚属平常”,甚至平常得超乎想象,乾隆的原话是:多系不堪入目之物。

乾隆是皇帝,可他更是一个艺术品鉴赏家,无论是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他无一不京无一不晓。因为这一点,当时很多官员都会在乾隆生辰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他进供各种奇珍异宝,以换取加官进爵的机会。想当年,王亶望从甘肃布政使升任浙江巡抚,那就献过不少好东西。其中以玉瓶和玉山子最为可人,尤其是玉山子,大块的玉石子雕刻成山水景观,玲珑剔透价值连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只可惜皇帝也有祖宗家法,对于昂贵的礼物不能收,所以当时乾隆只好退了回去。

然而奇了怪了,仔细翻看查抄清单。这件他最爱的东西居然不在其中,怎么可能呢?是可忍孰不可忍。乾隆再次派出户部尚书和珅,协同大学士阿桂去接着查。这次得查谁呢?当然是谁查抄的王亶望家就查谁。这个人就是时任闽浙总督的陈辉祖,陈辉祖是官宦世家,他的爸爸陈大受,那是一个更大的官,位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年的也是乾隆面前的大红人。

有这么一个爹,陈辉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便获得了官职,当时叫做荫封。此后更是一步一步爬到了闽浙总督的位置。查抄贪官的东西,最后肯定要上交国库,也就是交给皇帝。作为办案大臣,如果把查到的好东西据为己有,那不等于是抢皇帝的东西吗?虎口夺食。陈辉祖有这么大胆子吗?在钱财宝物面前,人的贪欲往往会越发的膨胀。有的时候会膨胀得让他忘了一切。

话说那天,陈辉祖奉旨查抄王亶望的府邸。当手下人把王家的金银财宝,古董字画往院子里面一堆的时候,看着这小山似的财宝,陈辉祖眼睛都直了。他贪欲立马膨胀,当时就命人把赃物当中的多两个金子,登记的时候给我写成银子。他这一下就贪了多两的差价。

陈辉祖能够爬到闽浙总部这个位置,他不是个傻子,对于那些古董玉器字画,他也没敢直接下手。心里想啊犯嘀咕,拿吧手边没东西交上去,皇帝那没法交差。不然呢,觉得对不起这次机会,心里着实难受。这就是贪欲,怎么办?

话说王亶望家里刚刚被抄,这一天杭州城的城东,一家卖杂色玉器的摊主遇到贵人了。杭州城的红人,闽浙总督陈辉祖家的大管家叫刘大昌,要搁平时,刘大昌是属于眼睛往天上看的爷,打死都不会逛这样的店。可是今天奇了怪了,他居然屈尊弯腰,在小摊前挑来挑去,足足挑了30两银子的东西,包了一大包。

陈辉祖正是想用这些东西掉包,换掉王亶望府里的值钱玩意。乾隆看到的查抄清单,里面写的都是他派人在街头收来的破烂货,可是他实在忘了一点。这些小把戏糊弄别人也就罢了,乾隆那是轻易骗得过去的主吗?乾隆只需要瞄一眼,陈辉祖就得露馅。

在甘肃贪腐大案中,王亶望到底贪了多少钱呢?为了刨根,乾隆派人找到了查朝王亶望的府邸的原始记录,和上报乾隆的册子一对比,问题就清楚了。原始记录是怎么写的呢?上面写明了。抄籍王亶望府邸时,共抄得金叶金条金锭等共两,查封解缴内务府进呈册内。可是送到乾隆手里的小册子没有这一项,而是多出了银子7万多两。这就是陈辉祖以银换金吃差价。册内有玉山子、玉瓶等件,这些高等级的珍宝也没有写进册子。而加进来的有什么呢?玉笔架、玉笔洗、玉花插、小玉兽这么一大类的七零八碎,品质低劣的东西。

最后,在强大的证据面前,陈辉祖不得不低头认罪。据他交代,他总共换了玉器10件,名人字画13件,件件精品条条都是可以千刀万剐的死罪。

清朝甘肃贪腐案的第一巨贪王亶望,他到底贪了多少钱?在除死了陈辉祖,抄完了陈家后。王亶望的资产最终明确,总数目是白银多万两。按今天来算,差不多5亿多人民币。就这样,直到第57颗人头落地,清朝第一贪腐大案才算是尘埃落定。历史告诉我们,切莫贪,伸手必被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jj/1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