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5 17:44:24   点击数:

为何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看这13

发布时间:2023-4-5 17:44:24   点击数:

《诉衷肠》:“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在古代,死刑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不乏让人闻风丧胆,听到后遍体生寒的残忍酷刑。古代死刑执行方式中,最常见的还是斩首。古代斩首需要皇帝亲笔御批,皇帝的圣旨一旦下了,犯人的结局相当于已经定了,皇帝一言九鼎,说出来的话不会收回。

但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见一个场景。主刑的官员已将刻有“斩”字的令牌扔下,刑场的刽子手看到主刑官的命令,会将绑在犯人背后的牌子撤下,然后扬起手中的屠刀。正在这时,伴随着疾驰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一声“刀下留人”。在主刑官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刽子手也往往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屠刀,这样下来耽误了行刑的最佳时间,让原本注定死亡结局的犯人有了逃脱的时机。为何正在执刑的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了?看到这13个字,你也不敢下手。

律法严格的宋朝

宋代的律法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所以在宋朝,行刑时只要听到“刀下留人”4个字,刽子手必须停手,因为恐有冤情,要再行查勘。由此可见宋朝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死刑制度,是非常严谨和先进的。宋朝的律法对死刑的罪名进行分类,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死刑审核制度,通过对死刑进行标准化控制,死刑的执行制度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大大减少了被执行死刑的人数。

北宋,特别是宋仁宗执政时期,全年被执行死刑的人数也不过两位数。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这个数字仍然很庞大,但在各方面制度都不健全、百姓法律意识不强的古代,全年两位数的死刑执行人数已算稀少。且宋仁宗时期经常大赦天下,这也给了很多原本被判处死刑的人,重新做人的机会。

宋朝的律法准许死囚在临刑前喊冤,是相当人性化的规定,这也是在给死囚最后一次说话的机会,尽可能保证刽子手的屠刀下没有一个冤死的灵魂。即便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也有人权,也有陈述冤情的机会,宋代律法传递了这样一个先进的理念。即便是皇帝亲笔御批同意斩首,犯人在临刑前陈述冤情,或者有其他人帮助犯人表明冤情的,都会受到主刑官的重视。这也是宋朝少有冤假错案的原因,除了判案人员细致负责、官员爱民如子以外,主要还是因为宋朝对待死刑执行也十分严谨。

宋朝的刑法提倡“刑不乱施,死无冤人”,这在古代非常难得,也足以看出从统治者到制定律法的官员,对于百姓和犯人的合法权益都很重视。并且宋朝的刑狱制度和行政制度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在行政体系中的官员不能过问刑狱相关事。并且官员个人不能直接下令逮捕老百姓,要先通过刑狱,由刑狱派专门的官员去调查此事,确认属实才能逮捕。也直接从制度层面避免了某些官员仗势欺人,利用自己的权势草菅人命的举动。

相对温柔宋朝

文人才子辈出的大宋朝堂,虽然重文轻武积弊颇深,导致了后来的灭亡。但它的确创造了一个统治者遍施仁政,百姓有冤必申的太平盛世,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法律环境。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穿越这种说法,如果有机会可以选择穿越的朝代,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宋朝。因为这是一个相对温柔的朝代,没有那么多暴戾成性的统治者,也没有那么多严刑酷吏。虽然宋朝的刑法制度相对宽容,但并不代表它没有酷刑,其实宋朝的残忍酷刑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课本上的历史名人司马光,小时候机智砸缸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聪明勇敢又善良的形象。然而现实是,长大之后的司马光,虽然凭借着聪明才智成为了一代权臣,但他却是一个严刑峻法的倡导者。他反对对死刑进行限制,认为这样会影响法律的实施,也会给犯罪分子喘息的机会。司马光的观念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他当政期间,宋朝被执行死刑的人数大幅度上涨。

参考资料:《诉衷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jj/16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