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厦门海拔最高村的求助信紧急求助:
小儿突患难症,急需手术费,盼助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本人杨原德,是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民(厦门海拔米的边远山村,离县城50公里),配偶杨丽香,上有80多岁的母亲和父亲,一家几口人紧靠本人四处打点零工维持生活,是典型的农村贫困农民家庭。年,独生子杨城谨出生,给我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原以为他能平安健康成长,但是灾难却突然降临。在今年(年)年初,13岁的儿子(就读于同安莲花中心小学),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带他到医院就医,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异常,低钾血症。这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但,灾难降临,只有面对。确诊之后,已花光了全家所有积蓄,一家四处奔波,50元、元地到处筹集医药费,截止目前为止,已花去十多万元。但医生说要彻底治愈,还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一大笔手术费用,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本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根本无力承担。80多岁的老父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睡不着吃不下,就盼着唯一的孙子能够早日康复回家。
所以,现在实在是走投无路,作为父亲,无法眼睁睁看着我儿子一步一步迈向死亡,所以在此跪求贵报领导给予帮助,救救我儿子年轻的生命。如果方便,恳求贵报领导到医院实地探访一下,本人感激涕零。
跪谢!
求助人:杨原德
联系
年4月20日
日前,生活报记者收到来自厦门海拔最高村村民杨原德的一封求助短信,随后记者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探访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玻璃少年”杨城瑾。
被保护起来的“玻璃少年”,渴望回校读书
全家呵护的“玻璃人”
渴望和同学在教室读书
3个月内,第一次住院19天、第二次住院11天……对于12岁的花季少年杨城谨而言,记录阳光生活的原本应是小学校历,如今却变成了病房里的病历。
“阿爸,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得了什么病,要紧吗?”
“没关系,很快就好了,医生说没什么事。”
这3个月来,这样的对话时常出现在杨家。事实上,杨城谨的生活已经全都变了样,每隔一周左右,他的血小板降低到一定程度,手臂就会出现红色斑点,医院了。这个单纯的少年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爸爸妈妈不敢把实情告诉他,也不敢让他知道,即使他们穷尽一生,也可能赚不到那么多钱帮他做手术。医院输液吃药,希望控制病情。而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更是只能终日抹眼泪。
年迈的爷爷为了孙子茶饭不思,谁能救救他?
由于所使用的药物含有激素,才12岁的杨城瑾长出了些许胡须,眉毛和头发变得浓密,成了一个“小大人”。但这个表面上迅速成长的孩子,其实只是个脆弱的“玻璃人”。
三个月来,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躲杨城谨远远的,往常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也都没了踪影。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件玩具的他,最好的“玩具”就是一辆自行车了,现在也锁在楼上。有时候,他坐在门槛上,或者躲在楼上,看着外面的小伙伴在游戏、奔跑,脸上流露出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称的孤寂。
出门在家,都要细心呵护
“再障”像一朵乌云
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
事情要从今年寒假前的一个周末说起。当时,在莲花中心小学寄宿的杨城谨周末回家时,爷爷发现他脸色苍白、手脚冰冷,继而发现咳嗽、皮疹等症状,带他找村里“赤脚医生”检查,发现问题可能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很多。
1月28日,在外务工的爸爸杨原德赶回家,带医院进行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杨城谨第一次化验结果出来让人吓了一跳,本该在-之间的血小板值,他仅剩3个单位。医生说,再不住院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
杨原德怎么也不敢相信,孩子平时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一般。
而随之而来的巨额手术费,更让他无力承担。医生说,如果想要痊愈,最好做骨髓移植,而单单这一项,手术费就要60万元。
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即由各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该病的一大表现就是血小板再生能力缺失,无法凝血和止血,倘若身体出现伤口,便会血流不止。因此有人称再障患者为“玻璃人”。
简陋的生活用具、裸露的墙体暴露家庭的贫困
一百两百四处筹钱
无法填补医药费无底洞
驱车从莲花镇沿着盘山公路,大约走23公里才能到达白交祠村部,杨原德的家就在村部边上,一栋二十几年的石头老屋,裸露的墙体暴露了这个家庭的贫困。
白交祠村是厦门典型的茶产区,平常的茶季,杨原德夫妻俩都要赶回家做茶,而这一次,尽管杨妻也心心念念着家中患病的儿子,却只能独自在外给人打杂工,一个月包吃住,领取两千余元的工资。家里的茶叶,则由杨原德一人包干,每天做成品茶80斤。按照当地普遍收购价7元算,毛收入五百多元,扣除成本几乎只够一个人的苦力工资。家人说,如果孩子的妈妈不继续在外打工赚点生活费,“家里的锅都要吊起来了”。
孩子的床铺和父母的相连
30岁才结婚的杨原德,为了让独子吃药控制病情,已花光9万元存款,还跟人借了4万多元。在记者面前,他拿出一本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元、元的数字,都是他挨家挨户找人筹借的钱。跟这些一样让他倍感煎熬的,还有一连串数字——环孢素软胶囊一天7粒、再造生血片一天9片,这是目前孩子日常用药量,每天单是花在吃药上的钱就要60元左右。而骨髓移植所需的60万元,更是横在爸爸心头的一座大山。
“谁能救救我儿子?!”杨原德叹息道,接下来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你也想去他家探访慰问捐款,请联系杨原德的
渴望回归校园的杨城瑾,现在只能躺在床上看书,希望他心中的念想能早日实现。海峡生活报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主任编辑|星言责任编辑|阿里里
厦门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dw/1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