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咱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精彩。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迈进。打开《稿酬趣事》,在轻松幽默中,一起见证老吉尔老师精彩的人生,那一片对文学的深情……
稿酬趣事
文/老吉尔
自在《大中原文学》平台刊发了几篇习作后,收到了主编冻柿子老师发来的几个红包,上面注明"稿费"两个字,令我惊喜万分。
几经探究,才知晓是各位文友老师的打赏,我向主编表明:"留给平台发展用吧"。主编再三强调:"虽然不多,情义无价,请务必收下。"收下后,颇感不安,随即也想到一个办法,学会了打赏,也给精彩的作品打赏,把稿酬陆续返还。同时,提出了《关于打赏用于平台发展建设的建议》,主要两点,一是奖励编辑老师和制作团队,二是用于公益事业,并被采纳。借此机会,诚挚感谢各位文友老师的厚爱。
望着标有"稿费”字样的红包,思绪飞到了那遥远的岁月……久违了,稿酬。
记得上高中时,由于写了一篇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读后感,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并在全班做范文朗读,还被推荐给了区广播站播出。当时,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文时,心里美滋滋的。从那一刻起,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高中毕业时,我代表全区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讲演稿就是自己写的。然后,高高兴兴地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红卫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读书学习写作。
年,在《伊春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得到了10元的稿酬。要知道,那时每天的卯子工才1块2毛,10块钱,相当于月工资的1/3,也是个天文数字啊!那时,要求严格,据厂部政工干事说,这篇小说发表前,报社编辑曾打电话到厂里,调查了解作者。接电话恰好是这位仁兄,他告诉对方,作者是新长征突击手,政治可靠。
后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豆腐块的习作,由于一首长诗《伐木工》在《林苑》杂志上发表,得了30元的稿酬,混进了市作家协会。有幸参加了市文联在大连、承德举办联谊文学笔会。第一次看见碧波万倾的大海,在避暑山庄乘小舟度过赏秋之夜,就近去北京登上了八达岭,在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之上极目远眺……那时候真好,所有费用单位给报销……
正因为如此,组织上把我调入了区广播电视局、区委宣传部工作,后来,任《伊春日报》和市电(视)台记者站长。直到后来,主持地方的新闻报道工作,与稿酬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稿酬也不高,从一元起,超过十元的很少。有时收到成沓的汇款单,总额也没有超过60元。等攒到百十块时,就和伙伴们下馆子,大撮一顿。首选的菜肴就是尖椒干豆腐,但也是其乐融融,滋润的很。
记得那时,手写文字稿装进公函信封,在机关收发室签上字就寄走了。电视新闻稿就麻烦了,因为往市电视台报新闻,需要送录像素材,市区往返车费20多元,差旅费补助15元,而发一条新闻才6元稿酬。后来,由顺风车捎录像带,一次10元。赔钱赚吆喝,但那是工作,很无奈呵!
现在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dw/1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