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又」推出新的产品了,或者说,又为用户「整合」出了一个新的产品。
近日,Google将一个名为Workspace的产品正式开放给用户。Workspace名字看起来新,但内里其实是结合了Gmail、GoogleDocs、Drive、Chat、Meet等知名产品的集合体。
这款集合了邮箱、在线文档、即时通讯等众多服务的应用,本来承载着Google企业级「线上协作平台」的众望。但是,在遭遇到B端企业用户的冷遇后,现在团队希望从普通用户入手,试水C端消费用户,毕竟集合中的应用本身都是流行的免费应用。
虽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转向消费级别马上有了30亿「潜在用户」,但是以Google「产品刽子手」的人设来看,Workspace看起来很快也会「ByeByeSpace」。
碰壁企业市场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GoogleWorkspace这个名字,它其实也是去年10月才诞生的概念,至今才8个月大。
去年夏天,新冠疫情肆虐,越来越多人开始居家办公。谷歌也决定在「线上协作」方向发力,将旗下的GSuite办公套件(包括邮件、文档、云盘等功能)和通讯服务GoogleChat、Meet、Duo整合到一起,推出一个完整的「协作平台」。
这个项目由前微软Office产品主管JavierSoltero负责。他于年10月加入谷歌,担任负责GSuite的副总裁。GSuite业务隶属于GoogleCloud,为了将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整合成「协作平台」,谷歌破例将本属于「平台和生态系统」事业群的通讯产品,也划归到GSuite团队,由Soltero统一管理。
确定方向后,Soltero先是火速将GoogleMeet视频通话功能,整合进了Gmail。Gmail是谷歌用户量最大的办公产品之一,有15亿用户,自然成为了谷歌切入「办公场景」最重要的入口。谷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视频通话服务,植入「邮件处理」场景。
在办公领域,谷歌有很多成功的产品,有巨大的用户基数,但缺乏一个统一、连贯的入口。因为谷歌的大部分产品都高度基于Web,用户往往通过一个链接就可以直达「应用页面」,比如一场视频通话、一个协作文档、一个云盘文件……不同的应用产品之间,很难形成生态效应。
Workspace正是谷歌进行「整合」的尝试。去年10月,谷歌正式将GSuite更名为GoogleWorkspace,意思很简单,这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Workspace以Gmail为核心,因为大部分人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邮件」。同时,Workspace还将GoogleChat、Meet也放在了和邮件同层级的左侧,用户可以从异步的「邮件沟通」,顺畅地切换到更同步的「聊天」、「通话」。
在此基础上,谷歌将GoogleDocs等功能也整合进了同一网页,用户可以在群聊沟通、视频通话的同时,一起协作处理某个Docs文档、安排未来的日历行程……
通过GoogleWorkplace同时进行通话和文档协作|Google
Workspace面向企业场景,代表了谷歌挑战微软Office,进军企业市场的野心。它采用了和大部分toB产品类似的定价,每个员工每月的费用在6-18美元。谷歌将微软的Office视为了最大竞争对手,在Workspace产品页面里强调,它相比Office更具「协作性」、「沟通性」、「信息更易获取」,「更容易塑造文化」。
但重整旗鼓的Workspace并没有取得特别理想的增长。去年4月,谷歌公布GSuite有万企业用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只增长了万。之后谷歌没有再公布过Workspace的付费用户数。
相比之下,微软Office遥遥领先。今年年初,有超过73万家公司购买使用了Office,企业场景下的用户数接近亿级。
转向30亿普通用户
想要打入企业场景,需要强势的销售体系和长久的客户关系积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微软最擅长的事。对谷歌来说,事情却恰恰相反。
谷歌是一个完全从平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公司,所有成功的产品、服务,几乎都是靠着「免费」、「易获取」的属性,笼络了大量用户。
从「网页产品」到「桌面应用」,再到「付费服务」,用户的阻力层层递进。谷歌想把一个高度基于「网页」的产品体系,变成面向企业的付费服务,一定会遇到困难。
所以谷歌决定对Workspace进行重新定位,换一个角度,继续推进改革。它宣布,将Workspace开放给全体谷歌用户。这部分潜在用户的数量高达30亿。
一切仍然从Gmail开始,谷歌已经把Gmail网页版的界面标题改成了「GoogleWorkspace」,现在用户可以申请参与Workspace个人版的测试。
从谷歌对外展示的界面演示上看,个人版Workspace仍会是「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的整合。界面左边是邮件、聊天、视频通话,右边则是日历、云盘、文档等应用,顶部还有标注自己「在线状态」的按钮。
Workspace个人版的产品目标是「保留语境」。在谷歌的构想里,用户会以不同的方式沟通,无论是邮件、聊天、通话,但他们讨论的「事情」,能一直贯穿其中。
比如几个朋友想规划一场旅行,做了一个Sheet表格列活动计划、预算,这个表格能够穿插在各种不同的沟通场景里。上传到Drive云盘的酒店确认文件,也可以被群组里的所有人随时浏览。
GoogleSpace的界面演示|Google
为实现这一目标,谷歌还准备为Workspace增加一个新的子产品,Space(空间)。Space由GoogleRoom聊天室进化而来,用户可以在一个房间里文字、语音聊天。谷歌表示会针对Space改进聊天消息流、提供表情符号反馈、为用户提供更多管理工具,并且允许用户将房间设为「公开」。
这很像Discord,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沟通工具,能以不同方式通信,整合不同的服务。这让它有进化成一个「社区」的可能。
谷歌承诺在夏天之前,为Spaces设计一套精简灵活的用户界面。并将推出「智能画布」功能,能够智能识别用户需求,将不同服务以「组件」的形式呈现,组合显示在单个网页页面里。
新的Workspace,整合了谷歌几乎所有服务。谷歌希望为旗下近30亿用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场景,将相对割裂的产品连接起来,探索更多增长的可能性。
但它在产品逻辑上与Slack、微软Teams等协作办公软件类似,又像是在往类似Discord的社交工具方向发展,还未正式推出,就已经呈现出「失焦」的状态。Workspace仍只是一系列工具、产品的集合,没有形成场景,缺乏对「协作需求」的洞察。
谷歌的第二增长曲线
多年以来,广告一直是谷歌的核心业务,在收入中占最大一块比重。除广告之外,GoogleCloud云业务已经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最有希望支撑起谷歌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到00,三年间,GoogleCloud的收入从57亿增长至亿美元。谷歌针对这块业务投入了大量资金,即便收入快速增长,GoogleCloud还是在以平均每年50亿美元的速度亏钱,市场份额距离业界领头羊亚马逊AWS也还有一定距离。
Workspace隶属于GoogleCloud,承载了谷歌在办公领域挑战微软的野心。但两者之间,差着不止一个数量级,谷歌没有任何要追赶上的迹象。
谷歌仍然在不断完善Workspace。未来个人版Workspace会推出「高级版」,提供更多工具,允许用户设置自己的邮箱域名。这项服务会采取订阅制收费,每月9.99美元。
谷歌还承诺推出一个技术上更先进的「网页应用」。采用新技术的新版Workspace可以接入更多基于Web技术的小组件,让用户能在网页上获得「更接近原生App的体验」。
谷歌也并没有放弃企业市场,Workspace开放后,谷歌将针对企业用户提供更多功能选项。比如为企业定制具有加密功能的客户端,为企业云盘上提供更复杂的权限规则……改革仍在推进中。
过去两年,谷歌的核心业务增长强势,最近一个季度还创下了净利润的新纪录。但面向企业市场的这根第二增长曲线,仍前途未卜。
谷歌需要一次「推倒重来」
有观点认为,谷歌的战线拉得太长,最终导致了产品的混乱和失焦。谷歌掌握着近30亿搜索用户,0亿Android用户,15亿Gmail用户,有足够的资金,但始终没能整合出一个有效的「平台」,最终导致Workspace用户接受程度不高,付费意愿低迷。
Workspace提供的,始终只是一个「工具的集合」。谷歌的邮箱很好、文档很好,但如果只是把这些东西全塞进一个框里,拼凑出的平台就必然会显得臃肿,大部分用户也无法利用好各种不同的工具。他们宁愿一边用Zoom视频通话,一边处理邮件、改改Docs,而不是拥抱Workspace。
Workspace能调动的资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次「推倒重来」。谷歌需要重新分析需求、构建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用更「克制」的态度整合服务,提供一个明确的产品逻辑,为用户构建精心设计的路径,并最终落脚在需求上。这需要谷歌,做出更果断决绝的决策。
Google的产品覆盖了各种场景,如何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紧密的平台,的确有很大难度|Google
然而,决策层的「优柔寡断」,并不只是体现在Workspace这一个产品上。它正在成为整个谷歌的大问题。本周,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内部对管理层「无法做出果断决策」的不满正在逐步升级,公司内部出现了「裂痕」。
部分员工、前员工直指CEOSundarPichai过于保守,只愿意做「老好人」,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谷歌错失了很多机会。报道中提到,谷歌几年前曾有过收购Shopify的机会,切入电商领域。但SundarPichai认为Shopify太贵,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就回绝了这一提案。之后几年,Shopify的价值翻了至少10倍。
谷歌是全球拥有资源最多的科技巨头之一,也曾是最强调「自由创新」的公司。这种公司文化孕育了很多成功的产品项目,但也让谷歌被贴上了「不够稳」的标签。成长为巨头后,到底是要「稳步发展」?还是要「加速创新」?这对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调和。谷歌似乎不断有新产品推出,也不断有产品停摆。
现在我们还无法将Workspace定义为成功或失败,面向30亿潜在用户的它,还是有巨大潜力。只是,撇除一切外部因素,谷歌仍要回答一个产品最基本的问题:Workspace是什么?它好用吗?
本文由极客公园GeekPark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park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