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非常精彩的电影片段。
片中的人质即将被割喉。
千钧一发之际,狙击手在米开外准确将刽子手一枪爆头,特种部队迅速控制了现场,救下了人质。
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干净利索、震撼人心。
但这些还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
今天,院长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片段的出处——土耳其高分战争片:
《山2》
DaII
▼
IMDb评分9.7分,豆瓣评分7.0分。
影片中不乏战争片中超级精彩的镜头。
比如你死我亡的反狙击:
轮番上阵的武器:
还有艰苦“非人”的训练过程:
对于大部分男生,尤其是军事迷来说,绝对会看得肾上腺素飙升。
有人说,这是土耳其版的《战狼》,院长觉得这个说法不恰当。
影片并没有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它更像是土耳其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用七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一名记者,让你在残酷的战争中思考生命的价值。
其实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时,院长就很不理解:
用八条生命去营救一条生命,值得吗?
但是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生命与生命之间价值的比较毫无意义,每个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贵的。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山2》也用这次营救行动诠释了生命、正义和人性。
开头片段里的红衣女子,就是特种部队们此次营救的对象——
一个经常刊登反对军队言论的战地记者。
在杂志、媒体上,她的笔也像一杆枪,直指政府和军队的作为。
7名士兵,去营救一个立场相悖的“对头”,值得吗?
容不得战士们思考太多。
命令对于军人来说是唯一的信仰。
事实上营救女记者的过程只是影片很小的一部分。
那些惊险的枪战、爆炸、狙击、包围,也都只是外在的困难。
更大的困难,在于内心。
与《拯救大兵瑞恩》不同,《山2》中特种部队是不被理解的。
不理解他们的人,正是他们拼命救下的女记者。
她怨恨特种部队没能救出外国同事,不满政府为了赢得战争而不惜牺牲一些无辜的平民。
就像有时候我们埋怨打了胜仗的队伍,没能救回更多的人。
其实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与战士们的立场不同罢了。
对于他的埋怨,战士们选择默默忍受。
就像指挥官说的那样:
“她恨我们,或者爱我们,并没有区别,我们只对人民负责。”
从他们进入特种部队的第一课开始,他们就学会了隐忍——
“你们的故事不会被任何人知道,
名字也不会刻在石头上,
临死时只会孤身一人,
你唯一听到的是沉默。”
除了不被理解,部队们还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困难。
上级要求他们在天亮后撤退,但那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敌军将会血洗整个村庄。
村庄里只有25个成人和15个儿童。
究竟该不该留下来为这40个人和名敌军做希望渺茫的斗争?
在战士们的脑海中,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们赶紧安全离开;但内心又不忍心见无辜的生命死在枪下。
在正确和命令间,他们需要做个抉择。
最后,指挥官在他人生中第一次违抗了命令,他们将孩子送上撤退的战机,将大人们藏进地窖。
然后设置重重关卡,等待着即将到来敌人。
没有美国大片式的完美结局,战士们一个个中枪倒下。
其中一个中弹后跪在路中间,拒绝战友的营救,为狙击手充当最后的盾牌。
生命真的很脆弱,子弹击穿头盔的瞬间、穿透胸膛的刹那,鲜活的生命就已经消失了。
就像影片中的歌词唱到:
她的手中,只有她儿子染血的贝雷帽
妈妈,如果我说他会回来
那是我说谎
战士们最后守住了村庄,当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影片最后,被安全送返的女记者打开指挥官写给她的纸条。
上面写着:
我希望她能揭露我们的过错,只要她有爱。爱国家,爱她所有的缺点,如果你想荣耀我们,那就爱吧。
每一个士兵都不愿夺去他人的生命,都想拯救更多的人,只是有时候命令无法违抗。
他们清楚自己的过错、国家的过错,并且被此折磨。
或许他们从来没有恨过女记者的反对立场,相反,那更像是他们自我救赎的窗口。
战士们代表着残酷的现实,女记者就像理想主义的化身。
虽然理想主义无法赢得战争,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使理想变成现实。
说到底他们都是深爱这个国家、渴望和平的人,错的不是任何一方,而是挑起战争的人。
“以人性之名反战”,这才是影片在子弹和鲜血淋漓的镜头后,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shry/1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