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图片与声音、文字等传播媒介本质的区别在于真实。但在滤镜美颜流行的时代,似乎很难让人感受真实这两字的力量。回顾过去的一段时期,以真实为准则的纪实摄影传递出的力量和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郭继江从年起在南方都市报工作15年,从事过摄影和文字记者两种岗位,对于摄影、南都,都具有发言权。
又名郭听渔,南方都市报原首席摄影师,高级文字记者。
曾获人民摄影金镜头杰出图片专题奖、腾讯年度最佳报道摄影师。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年进入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11次获得南都新闻摄影奖金、银、铜奖。
年转文字记者,获得文字类别南都新闻奖——人物报道金奖,是南方都市报开办至今唯一获得过摄影及文字单项金奖的记者。
年获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视觉中国:您是如何成为摄影记者的?
作为70后,我感觉自己还是挺幸运的,我母亲年轻时就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在70年代初,相机是奢侈品。我还记得,我母亲每次外出拍摄,都一定要带上我们兄弟俩,这段经历,让摄影深深植入我们的内心,就如摄影家安德烈科特兹所说“我天生就有这种本能”,母亲从娘胎就带给了我们摄影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之后的日子助我考上广州美术学院,让我在色彩和构图上有了提升,在美院我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海鸥相机。但真正进入职业摄影师行业还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在此之前,我做过民间工艺设计师、酒吧设计师。后来的一个偶然机会进入了一家民办的小报,开始了记者这个行业,当时小报只有3名员工,我是被作为美编招入,但之后我一人包揽了文字记者、评论员、摄影记者,至此就踏上了摄影这条路。
年,南方都市报招聘摄影记者,我应聘成功,才真正从事职业摄影记者工作。
年9月27日,佛山,被现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
年11月14日,佛山,公安抓获色情表演团伙。
视觉中国:早期您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是什么状态?
年,我进入南方都市报时不久就被分配到佛山市,负责突发新闻的拍摄。年左右正逢佛山的经济转型,街头刑事案件频发,刚刚成立的南方都市报佛山新闻部是当地媒体的标杆,和公安政府部门都关系密切,很多新闻突发事件都可以现场报道。
我还记得曾经有一天拍摄10多宗新闻突发事件的记录,每天如打了鸡血般奔波在路上,毫无疲劳感。每天醒来,工作都在黑与白、善与恶之间轮换,曾几何时,也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终老。
后来,我的很多作品都引起了市民的争议,这些作品都充斥和传递灰暗的色调,但我认同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ImogenCunningham)的人生观:“我不妨碍任何人,也不嫉妒任何人,我相信工作,我不是一个浪漫地阐释个人观点的人。”
年3月11日,被抓获的盗窃嫌疑人。
年10月9日,佛山,被抓获的黑帮团伙。
年6月23日,佛山街头,被抓获的诈骗团伙。
我相信,摄影最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我在按下快门后,就会去思考更积极的东西。
利比亚战争
年9月23日,利比亚拜尼沃利德,战斗前的反对派士兵。
年9月22日,利比亚的黎波里卡扎菲故居,反对派士兵。
年9月24日,利比亚米苏拉塔,受伤的反对派士兵。
视觉中国:什么契机使您去利比亚采访拍摄?具体说说在利比亚看到和经历的?
年,南方都市报全盛时期,几乎国内、国际的所有热点新闻都不会缺席。
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年发生的武装冲突,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
年8月底,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决定派我和文字记者王銮锋前往利比亚战地采访,派我去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长期拍摄突发新闻,有处理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
任务安排后,报社联系了国内知名的保险公司,都一一拒绝我们的保险要求。最后,报社给了每人一笔人民币,换了美金,就义无反顾地飞往埃及。
我曾经觉得利比亚是一个遥远的故事,遥不可及,当自己确定要去经历这场战争时,出发前才一门心思买书恶补。
到达埃及后,立马租车日夜兼程九小时偷渡利比亚,随后的半个月,我们在战区的黎波里、苏尔特、米苏拉塔、南部城市拜尼沃利德顶着枪林弹雨现场拍摄,每天用海事卫星与广州总部沟通。
年9月23日,利比亚拜尼沃利德,战斗前的反对派士兵。
年9月24日,利比亚米苏拉塔,被北约炸毁的坦克。
年9月29日,利比亚的黎波里街头。
在利比亚南部城市拜尼沃利德,我和同事经历了离导弹落地点50米内的爆炸瞬间。所乘车辆被掀起3米高,掉下后王銮锋额头受伤,我的颈椎暂时失去知觉,回国后体检才发现两节颈椎错位。挂在脖子上一台价值两万多元的相机屏幕碎裂,彻底报废。
回国后,我在文章中写到:利比亚的真实故事,是一个善变而激进的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举夺下暴君的政权。年轻的他们一举一动也完全承袭了当年卡扎菲“九月革命”的基因,历史总是在不断轮回,周而复始且惊人的相似。27岁夺取政权的卡扎菲怎么也没有想到42年之后自己的政权被一群平均年龄不满25周岁的青年夺取,这是一场充满激情的革命。追求自由,与贫富无关。有中产者作为后台,一群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冲锋陷阵,北约空中协助,一场以自由之名的革命打响,独裁者自然不堪一击。这就是我见到的利比亚,一个实实在在的利比亚,当然,我用照片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这一切。
利比亚之行,让我的人生观有了根本的改变,思路也更加清晰,会更坚持纪实摄影的拍摄。
年9月22日,利比亚的黎波里卡扎菲故居,反对派士兵。
年9月29日,利比亚苏尔特,被卡扎菲士兵打伤的马。
年9月24日,利比亚米苏拉塔街头。
年9月20日,利比亚拜尼沃利德,拜祭在战争中死亡亲人的市民。
视觉中国:南都为何能在一个时期内占据优势地位?在南都的工作经历给您带来了些什么?
南都在摄影报道上的独到之处是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在恰当的时间聚集了一群视觉拍摄和视觉整合的精英,在纸媒繁荣、政策宽松的大环境之下呈现了一段特殊的时代影像。
还记得当年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50多名风格各异的职业摄影师,在视觉总监王景春的带领下,依托报纸充足的版面支撑下良性竞争,成就了一个个新闻性强,传播极广的摄影作品和自带流量的知名摄影师。
在南都15年的工作经历,首先带来的是职业的工作习惯与举一反三的思维,这在报道摄影中尤为重要,报道摄影的成败并不完全在拍摄的过程中,而在于拍摄前的超前思维,那些决定性的瞬间只是为报道摄影添光增彩。
南都视觉中心内部的良性竞争也会为摄影师的进步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在人人都出好照片的时代,没有人敢停下拍摄的脚步,后期我虽然转岗文字记者,但从未停止拍摄。
视觉中国:在当前环境下,纪实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纪实摄影师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您还继续从事纪实摄影吗?
作为一名持续拍摄了20多年的纪实摄影师,在拍摄中实在经历了太多的阻碍,纪实摄影有其反映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因此,要体现社会的真实一面,大多题材总与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纪实摄影师的行动、思维与判断力总会面临诸多的困扰与阻挠。之前,那些无形的手还可以躲避或者绕过,优秀作品仍可冲破阻力破笋而出,而现在整个纪实摄影被强行推向一个方向,大多数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在这股强大的外力下停滞不前。
一些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抱团取暖,拍摄的题材也绕过了哪些可能触及“红线”的题材,毫无亮点。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曾经包容纪实摄影师的知名纸媒在经济的压力之下,开始自我审查。收入低下及题材的匮乏,导致大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流失。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部分经济实力雄厚,能够供养纪实摄影师的新媒体普遍认为,纪实摄影是年轻人的世界,这导致正值盛年的优秀纪实摄影师离开纸媒后无法延续自己的职业。形成纪实摄影的断层,再也见不到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纪实摄影的式微与调查报道的衰落总是会捆绑在一起,没有例外。
但历史告诉我们,纪实摄影环境最坏的时代并不是纪实摄影师最无助的时代,相反,在这个历史节点,遵循自己的内心,或许是可以拍摄到传世经典的作品。
因此,纪实摄影必须存在,有思想的纪实摄影师也必须存在。还好,长期的职业习惯,纪实摄影已经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这么多有兴趣的题材,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视觉中国:您多年的从业经历和技能积累有什么样的理解、感触能与大家分享?
还是要说说摄影家安德烈科特兹,在他90岁那年,时任纽约市长亚伯拉罕比姆表彰他,在致辞中说道“安德烈科特兹永远不老,在90岁之际,他仍在继续拍摄他钟爱的这座城市的肖像”作为坚持拍摄了20多年的职业摄影师,我觉得可以持之以恒地拍摄一点都不容易,我见过很多的摄影师,他们只是把摄影作为饭碗,只是被动拿起相机,并非真正热爱摄影。在中国,有太多的摄影师靠一张作品成名,然后靠一张作品行走江湖。
▲安德烈科特兹肖像。AnthonyBarboza/视觉中国
前几天(年7月21日)在长沙见到了阮义忠先生,他也表达了对长期坚持在一线摄影师的敬佩,并希望在第三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设立摄影终身成就奖,表彰那些一直坚持拍摄的摄影师。
另外,摄影并不是坚持就可以成功的,摄影是设备与思维的结合,正如美国摄影师曼雷所说“摄影只有万分之一的人可以成功,这需要时间和毅力,一定程度的激情,一定程度的狂热”
摄影与文学,或者说文字密不可分,一个每次拍摄都需要带上文字记者的纪实摄影师谈不上是一个好的摄影师,在我看来,拍摄与文字的分离,其实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忠。
视觉中国:离开南都后您做了些什么?今后有什么打算?
美国摄影家史密斯在拍摄25年结束自己摄影生涯时说过,“我觉得在一个人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比在开始的时候更容易说出来。因为经济原因——养家糊口,一个人的生活是被某种行为制约的。”
还好,当前环境也有其特殊性,传统严肃媒体式微,自媒体却空前发达,这无形中减轻了职业摄影师离开职业生涯的孤独感,大家可以在网络中寻找自身的价值。
我的一组作品刚刚入选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老天给了纸媒摄影师扎实的拍摄技能,用这个技能养家糊口还是非常轻松的。由于对纪实摄影的真爱,我会屏蔽那些混淆视听的元素,继续真实记录这个时代我身边的点点滴滴。
当然,我更希望的是,能够在这个思维最成熟、最活跃的年龄,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纪实拍摄中,在现今的环境,这种理想状态想想就好。
今后,我们都不可预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