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位老人从未停止寻找对方
“你一说‘七级三班’,张乐怡就肯定知道。”昨日,当记者拨通了田素华的电话,说明来意后,她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口中一直反复念叨着:“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找到了。”田素华说,在中学阶段,她与张乐怡是最要好的朋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两人一直互相帮助,关系非常要好,两人当年的事情,老人都清楚记得,回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年刚认识的那个季节,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的青葱岁月。 自从年,张乐怡回到了寿光老家,两人便断了联系。因为张乐怡在桓台上学的时间短,又中途转学,校友通讯录里面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同窗的感情让田素华无法忘记,工作后的她曾多次试图联系张乐怡,但问遍了当年的同学和老师,也始终没有下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好友的思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郁。“她还好吗?身体怎么样?现在在哪里?没想到一分开就是50年的时间。”田素华的每句话中都带着对好友的关心和思念。
2多位校友致电帮老同学圆梦在先前的采访中,张乐怡老人说由于父亲在淄博桓台三中教书,所以当年她考入了桓台三中读中学。昨日上午,张乐怡父亲曾经的学生刘思河给记者打来电话,刘思河老人说他是年考入桓台三中,张乐怡父亲是他们的植物课老师,对张乐怡的印象很深刻,“她那时总是梳着辫子,个子不矮,长得也漂亮,今天在报纸上看到她的照片,想起曾经年轻时的事情,让我很感慨。” “我认识这个田素华,张乐怡我也认识。”庞曰武老人在电话中也说起了往日的回忆,他也是年考入桓台三中,与两人是同一级,在隔壁的“七级二班”,但对两人的印象很深刻,他与田素华更是从小到大的同学。当记者根据市民孙先生提供的线索,联系上田素华曾经的工作单位——桓台县田庄镇种子站时,同事核对了相关信息后,高兴地说:“肯定是我们认识的这个田素华,没错了,帮两个老同学圆了这个梦,太好了!”
3一次分别跨越半个世纪49年前,她们都是14岁的年纪,因为读书来到了一所学校,因为生活,她们分开两地,没想到没说一句再见的分别,竟然相隔了半个世纪。再联系上时,当年的年轻人,已经青丝变作白发。张乐怡老人说,自己年轻时候身体不好,但现在身体还算硬朗,一定要再和好友聚一聚,续上当年的同窗情。 在提供线索的热心读者中,一位宋先生说,感情有很多种,亲情、友情、爱情,哪一个都很重要,但同学情是其中最单纯、最纯粹的情感,回忆起当年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似乎发生在昨天。“帮老人圆梦,也是帮我们自己圆梦,看到报道后,我也找出了自己当年毕业时的照片,看着看着也不禁感慨万分,不知道同学们现在都在哪里,过的好不好,也琢磨着,有时间再聚一聚,倾诉一下同学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mt/1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