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3 15:14:07   点击数:

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这条评论,向外释放了

发布时间:2021-11-3 15:14:07   点击数:
背景

NEWS

今天江西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一条评论员文章《不改革就不能前进》,有编者按,有栏头“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什么”。头条哥可以剧透的是,这是一组系列评论,共八篇,在接下来的七天里,将连续刊发在江西日报的头版。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党报又是党委的旗帜,江西日报刊发这组系列评论,向外释放了什么强烈信号呢?

我们说一说背景。去年4月至今年12月,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率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安徽、上海、江苏等8省市学习考察。这是省委面对新常态、谋划新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想,大家都有所得、有收获。

正如强卫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学习考察能不能取得效果,就要看我们怎么去汲取营养,深学、深悟、活用、善用。江西日报此次用八篇评论员文章,分别对应八个省,结合省情去阐述,虽然挂一而漏万,但却想起到启发思维、抛砖引玉的效果。

而另一大背景是——思想大解放。

我们对思想大解放太热爱了,从年真理大讨论到本世纪初井冈山会议工业化道路大讨论,大家似乎都希望,有一个思想大解放,振臂一呼之下,然后人心齐,然后泰山移。对此,强卫书记反复讲过一个观点,我们需要思想大解放,特别是面对新常态,我们更迫切需要思想大解放。但在信息化、工业化、全球一体化等背景下,推动思想大解放的方式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运动式、活动式的了。

事实上,三年来,省委无时无刻不在推动思想大解放。从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确立“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到九次全会、十次全会、十一次全会分别就“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三大主题进行深刻阐述,再到一系列的现场推进会,省委从立、行、功三个层次,渐次发力,推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知识大更新、思想大解放、意志大统一。

而组织省党政代表团赴8省市学习考察,也是省委推动思想大解放的重要一招。这些省市,有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传统强省,有福建等后起之秀,有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兄弟,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八个省市走下来,看了精华,听了核心要义,如同赴了一场盛宴,不能吃完抹抹嘴完事,得消化、吸收,得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力量。

为此,省委可谓用心良苦,强卫书记不但在考察途中,给随行的厅局、设区市负责同志出题目、布置任务,考察之余开座谈会,回来后,还召开落实会议,听取大家的运用心得、成果。

不改革就不能前进

江西日报评论员

从皇甫平到自贸试验区,再到党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新定位,改革已成为上海的图腾与旗帜,成为上海前进的动能与力量。

  在赣沪两地合作交流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表述改革之于上海的意义:对于上海来讲,已经到了一个不改革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近乎背水一战的铿锵誓言,生动体现了上海市推动改革的高度自觉。

  这自觉,来自“唯有改革才能带来红利”的现实基础。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已没有成片可开发的土地了,但市委、市政府却通过改革,在一个个插花地带拼接出了一个个发展“新区”。虹桥商务区位于4个区的接合部,在合理调配市、区、管委会、街道利益的基础上,上海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之前的“边角料”打造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现代商务区。

  这自觉,来自“推进改革就能带来红利”的巨大成就。上海自贸试验区三个“一万”的对比,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自贸试验区建成前20年累计注册企业一万家,自贸试验区设立后20个月新增企业一万家,而自贸试验区扩区升级仅半年已新增企业一万家。

  这自觉,来自“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主动意识。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改革的目的。上海的同志说,改革如同治病,病症在哪里,改革的举措就跟进到哪里;引起病症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的措施就指向什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防止了下指标、定幅度,先瘦后肥、先易后难以及数字达标、数字工程等形式主义的弊端,使改革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利器。

  导向的根本转变,提升了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上海自贸试验区负责同志在介绍裁撤卫生许可时这样说,公共场所干不干净,不在建成之时,建成之时肯定是干净整洁的;关键在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洁。所以,事前的许可除了增加行政部门一项“审批权力”外,对卫生而言毫无意义,事中事后的监管才是重点。从这个认识出发,上海勇于向自己开刀,干净彻底地向市场交出了这项审批权。

  还比如,市场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由来已久,弊端已为千夫所指。上海市从这个问题出发,下定决心,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合一”不是简单的窗口叠加、权力整合,而是管理方式、服务机制的大提升,机关编制减少了三分之一,80%人员调整到市场监管一线。

  事实上,类似的改革在我省也有不少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推进中,一些地方着眼的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以利益为导向,“三位老局长中谁出任新机构局长?合并后多出来的干部怎么消化?监管权力肥瘦间怎么搭配?”在一些人眼里,改革触及利益的维稳压力远远重于改革带来的事业红利。于是,改革设计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不敢触及利益藩篱推而不动。

  生动的对比再次警醒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有如执戟在手,可增改革之勇;而让改革落地生根、产生实效,还要靠改革之智,这就是系统性改革思维。

  当今社会架构,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度关联。这就要求我们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单兵突进,而要协同推进。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委每年都会确定一些重大改革事项,深入调研、顶层设计、全局推动。比如,推动社会治理改革。为了强化街道、社区力量,上海从责、权、利等各个方面组合推出“取消街道招商任务、提高街道社区人员事业及工资待遇、招聘专职社工”等系列举措,推动形成了“人员争相去街道社区、问题矛盾基本解决在街道社区”的生动局面。

  不单“大改革”要如此“兴师动众”,一些“小改革”也是联动而行。以往,上海自贸试验区物流园的集装箱进出,因为单证流和货物流存在时间差,往往需要五六天时间;现在,通过“先进区、后报关”改革,时间压缩到了半天,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10%。这项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优化流程,而是建立了码头一体化营运环境、监管体系、诚信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整体推进,让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而又有实效。

  上海市的生动实践深深启示我们,改革被称为关键一招,这一招的“必杀效应”不仅表现在其改革内容上,更表现在改革的自觉、勇气及智慧上。上海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想要,都能拿到一整套操作流程、实施细则“依葫芦画瓢”。但那些把改革作为标签、作为门面、作为政绩的施政者,那些在改革之前没有担当、责任、办法的领路人,手里即使有再完美的方案,也只是叶公好龙,不能真正收获改革红利。

  面对“十三五”“提前翻番、同步小康”和走出具有江西特点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的艰巨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改革的自觉、智慧和勇气。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三大保障之一,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是省委对改革的鲜明态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lm/14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