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勾搭中国全媒科技社群领导者:媒通社
撰文|曹硕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大概没有什么比“操刀”时政类题材更令人头痛的事情了。
虽说时政类新闻与民众息息相关,但限于题材本身的硬度和艰涩,这类题材还是很难入老百姓“法眼”的。
不过,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又肩负有宣导责任,即要将一些重大的会议精神、领导决策传达给老百姓。这就决定了对于此类新闻的操作至少要达到两个标准,即庄重与亲民。
纵观全国报纸,画风基本上是这样的:
但媒通君定睛一瞧,发现了一张画风清奇的“异类”——鹰潭日报6月6日头版。
他们做了什么?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成品图。
当剪纸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
邂逅鹰潭市委总体发展思路
▲鹰潭日报6月6日头版
剪纸、书法、篆刻……
高大上的艺术形式该有的都有了
发展定位(剪纸寓意)
奋斗目标(行书)
总体要求(篆刻)
头版作品的创作过程
↓↓
有没有感到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他们报道了什么?
其实,当你抱着好奇心“读图识字”的过程中,就已经了解到了其内容的精髓。
鹰潭日报6月6日头版的内容翻译成“大字加粗体”大致是这样的:
八届市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饱含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理念引领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市委总体发展思路既符合中央、省委要求,又紧接鹰潭地气,蕴含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是推动鹰潭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怎么样?对比之后,反差还是挺大的吧。
媒通社对话鹰潭日报社长袁因
很明显,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时政类新闻更具可读性。
为进一步深挖这一创意的来由、意义及其读者反映,媒通君特意连线到了鹰潭日报社长袁因,对其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媒通君:请问这一创意灵感来自于哪?
袁因:鹰潭艺术氛围浓厚,在和本土艺术家一次闲聊时,我突然蹦出了这一灵感,即用剪纸,篆刻,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表现重大时政内容。
媒通君:那您觉得这次创意头版的意义何在?
袁因:这次策划的意义在于,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互动报道时政题材,目的在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铭记并积极践行鹰潭市委总体发展思路。
媒通君:这版报纸出街后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袁因:报纸和新媒体推出后,各方反映良好。不少领导、读者纷纷收藏本期报纸,网民们也争相留言点赞;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媒体先后转载,阅读量达数十万。
从读者的反映来看,这种艺术化处理的版面设计确实效果不错。↓↓
▲公号“鹰潭日报”上的跟评
时政题材的艺术化
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新闻的编排始终因限于文图两种形式而难以有所发挥。时政类新闻的严肃性更限制了编排上的创意。但绝大多数时政类新闻不具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很多纸媒着力于强调“白纸黑字”的权威感,而忽视了文图的可读性,忘记了自己服务于民众政治生活的宣导责任。
鹰潭日报以“剪纸”、“篆刻”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敢于对严肃时政题材“动刀”,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版面,给人以厚重、大气、明艳、庄重之感,增强了版面视觉上的冲击力,并成功地将政治类新闻的核心要点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
报纸的创意和设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把读者和受众,代入到报纸创意过程中去,增强了参与感和亲民性,赋予报纸以及内容本身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并成功擦亮了报纸品牌形象。
艺术本身就是亲民的。再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也会因其独有的美感而引人注目。将一些庄重的艺术表达运用到新闻报道之中,是很有益的尝试;而运用这类艺术手法去呈现时政类题材,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创新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时政题材艺术化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新闻稿内容的份量与所采取的艺术形式相匹配的基础之上的,鹰潭日报正因为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当,才使得版面有了浑然天成、创意无限之感。
本文由媒通社(ID:mts)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欢迎亲们转发到朋友圈。mts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lm/1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