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3-26 9:02:08   点击数:

我们从西游记中学到了什么其实禅宗的一

发布时间:2023-3-26 9:02:08   点击数:

要说中国人最熟知的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然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神话故事;有人认为它是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佛教故事或道教故事;胡适先生甚至认为它是一部荒诞的喜剧故事,就像《唐·吉坷德》和但丁的《地狱》一样的寓言。

但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自媒体小说,传播了正能量和“中国梦”。其讲述的道理也不复杂,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那就是“悟前砍柴挑水,悟后砍柴挑水”。为此,我将结合主要角色,艺术特色和社会文化元素等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一个独特和有趣的答案。

主要角色

如果不考虑唐僧那匹会说话和拥有一定法力的坐骑的话,《西游记》的主要角色有四个。

三藏:梵文里藏是盛放物品的筐箧,有包罗万象的意思。三个筐里装的分别是经,律,论。经是那烂陀大学的教材;律是大学的校规和行为指南;论是对校规的补充和“司法解释”。三个筐合起来代表的是业界对唐僧的高度认可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孙悟空:孙代表猴子;悟代表觉悟;空代表对本体的净化,也即是“空性”。悟空是指通过修行证悟了菩提本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梵文里空性的意思是从一个瞬间到下一个瞬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唯一不变的是心的清净和光明敏锐的意识。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由清净的心和光明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幻境,这就是佛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沙悟净:沙是指他的居所“流沙河”。沙悟净是指被流水冲刷,打磨得最纯净的沙子。水代表循环,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善生善,恶生恶。善恶循环,报应不爽”。

猪八戒:八戒是那烂陀大学的行为指南,即:不准杀生;不准偷盗财物;不准早恋;不准喷香水;不准饮酒;不准胡说八道;要睡单人床,不要睡大通铺;要给胃留下充足的排空时间,过了晌午就不要吃东西了。

艺术特色

《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经典名著,但剧情非常简单。它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年间,分别叫“猪刚鬣,临凡和孙行者”的三个流放犯与唐僧“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于是,“哥三一个头磕地下,保着唐僧西天取经去了”。最后,师徒四人历经艰险,终于将那烂陀大学的全部教材和讲义带回中土,并翻译成了中文。

然而,故事既要经久不衰,又要讨人喜欢,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牵动他们的心弦。于是,作者采用讽刺,隐喻,神魔等艺术手法编织了81个“打怪升级”的奇幻故事。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巧妙的将作者能想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其中。

因此,主流观点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吴承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靠写书谋生的。既然如此,那么《西游记》就必然要符合“宣传部”的要求:充满正能量,传播中国梦。否则,它就会沦为和《红楼梦》一样的下场。

社会文化元素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本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西不仅可以代表方向和“死亡”,而且还可以代表“极乐世界”。因此,《西游记》可以视为一篇鼓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终到达幸福彼岸的“鸡汤文”。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组成的团队代表了以皇帝为首脑的“军人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

三藏是一个没有法力的俗人,但是他却领悟了观音菩萨的开悟过程。并学会使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声控武器”——“不可拆卸金属头巾”,从而达到控制猴子的目的。他是战略和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皇帝的化身。

悟空是团队里最有眼光,武功也最高的人,但是他却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人家说他不会吃面,他就把饭店砸了;老师说他几句,他就闹着要逃学。最后,在唐僧使出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杀手锏后,成为了政策执行者。相当于首辅大臣兼大将军。

八戒拥有全人类所有的道德缺陷,尤其好色。当年他就是因为“桃色事件”而被政敌拉下马的。后来在师傅不厌其烦地说教和金箍棒的武力威慑下,达到了修行“八戒”所需的淡定境界。并利用其对食物的敏感和善于捕捉女性心理的特点为团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相当于后勤兼外交部长。

悟净是和师傅最像的一个人。他虽然反应比较迟钝,也没什么大本事,但却最忠心,对“圣意”的领悟也最深刻。因此,师傅经常把他留在身边,相当于秘书兼内政部长。

隐喻了什么

当我们重新定义了师徒四人各自的职位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心态,也就是中央集权,分工合作。就像主题歌里唱得那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四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而缺少了任何一人或单打独斗就会身陷囹圄。

与此同时,《西游记》的神魔写法和各种奇幻故事也不是源于吴承恩对神话题材的偏爱,更不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恰恰相反,它阐述的是古代帝王的权力来源——君权神授。也就是说唐僧的西天取经之路其实是在“代天寻牧”,他通过“王道”来教化人心,最终将“猪刚鬣,临凡和孙行者”等一干逆贼收归门下。

从而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上山叫落草为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上山就叫起义,没有规距不成方圆。”这也是孙悟空无论怎么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的真意。

我们学到了什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透露出的不仅是吴承恩的政治愿景,同时它也是作者的心灵感悟,师徒四人的结局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取经成功后,四人分别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爱打架的继续打架,爱吃的继续吃,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原点。同时,也都自得其乐。就像禅宗常说的那样“悟前劈柴挑水,悟后劈柴挑水”。

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呢?其实,修行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它能改变的是人的心灵和认知。孙悟空在修行之前喜欢打架,是因为心胸狭窄和迫于无奈。此时,他只有性而没有知,修行于他而言是肤浅和无意思的。当然,他也感受不到快乐,他能感受的是无时不在的精神枷锁和武力威慑。

然而,取经成功后,他明白了刽子手杀生是履行职责;战士杀生是为了保家卫国;医生杀生是为了了解人体结构。原来打架也会使人快乐。同时,八戒也明白了“八戒”的真正含义。不是不能近女色,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女人能碰,什么样的女人不能碰。否则,人类的繁衍生息就只能依靠子母河的水了。

因此,人生的每一次经历于我们而言都是一场修行,既然有些东西无法改变,我们就要学会去适应。只有带着爱心去做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干一行就爱一行。这也是《西游记》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jj/16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