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未知总是充满好奇,忍不住去探索真相。寻求真相,是无数人毕生的追求,不管路途上会出现多少的艰难阻碍,他们也不会停止脚步。屈原在《离骚》里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研中,科学家们正是靠着探索精神,从不轻言放弃,才有了科学的进步,才有了人类对更多未知事物的了解,让社会得以进步。
但这份不妥协的背后,往往也会伴随着惨痛的代价。在人们还处于愚昧无知的年代之时,先知者被认为是异类,被民众驱逐厌弃,在唾骂中死去。即便如此,科学家们也从来没有想过明哲保身,这位学者也是如此。人在被砍头后还存在意识吗?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做实验,最终得出了结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在许多志怪神话小说中,人都是有灵魂存在的,即便肉体消散,但灵魂尚存就依然还留有一线生机。不过这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或许这只是作者的凭空想象,给予生者信念,不要对死亡过于悲观。为此众多的探索者们,都想要探究灵魂的真相,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也不例外。拉瓦锡在年的法国巴黎出生,家里的长辈从事律师职业,尽管对科学萌发极大兴趣,他也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考取了律师资格证。
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拿到证件后,拉瓦锡却没有成为一名律师,而是开始潜心研究化学。他的天分让他在科学领域中如鱼得水,不过25岁的拉瓦锡,便成为了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此后还发表了影响力巨大的论文《化学概要》。可以说,现代化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得益于拉瓦锡才能诞生。
拉瓦锡的一生,创造了众多成就,给现代化学添砖加瓦,他也被满怀敬意的后人们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在化学上的成就,从称号中就可见一斑。拉瓦锡让化学由定性转变为定量,他发现了氧元素与氢元素,还预言了硅元素的存在。就连化学元素列表,也是由他在年首次发表,此后又有众多科学家不断完善,才有了如今完整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每一个学习化学的学生,首先要接触的便是把元素表给背下来。燃烧现象的详细解释,也是拉瓦锡首先提出的,此前化学家统一认为燃烧是由于燃素造成的,拉瓦锡却推翻了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氧化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反应之一,燃烧让反应元素和氧气结合,物质也发生改变。如今的学子们对化学最基本的理解,却是拉瓦锡在当年费尽心血才研究得出的结论。
不仅是化学,在生物上拉瓦锡也成果斐然,天才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发光发热。但出名的他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尤其是那些平庸的科学家们,自身实力不足,却十分擅长在背后诋毁天才,嫉恨天才。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著名的革命家马拉公开发表文章批判拉瓦锡,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让许多民众不明所以,跟着一起声讨拉瓦锡。本来在动荡的年代,科学家们处境已经十分堪忧,马拉的举动让拉瓦锡顺应民意被逮捕,判处死刑。按照规定,他会在断头台上被施刑。
得知此事的拉瓦锡很淡定,他似乎早有预料,知道自己会有何种结局。既然将要面临死亡,不如用自己的生命来进行人生的最后一个实验。在行刑前他告诉刽子手,希望他在自己被砍头后仔细观察他的头颅,看自己是否还能眨眼睛,来借此验证人在死后是否还有意识存在。刽子手同意了拉瓦锡的请求,在他的头颅落地后,开始仔细观察,结果发现拉瓦锡在死后还连续眨了十一下眼睛。可见人的意识在死后会有短暂的停留,对外界依旧有反应。
由于这次实验不算太严谨,也缺少变量,不少人认为拉瓦锡死后的眨眼或许只是肌肉记忆。但不管如何,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科学的尊严,也鼓舞了当时备受压迫的科学家们,不要停止对真理的探索。
结语
其实寻求科学真相,就是不管不顾的探索背后的原理,得知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靠着猜想和想象就能实现的,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会收获成果,也才会一步步逼近真相。
参考资料:
屈原《离骚》
朱熹《观书有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jj/1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