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5-12 13:51:19   点击数:

今天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报

发布时间:2022-5-12 13:51:19   点击数:
今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湖北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提到宜昌

《人民日报》(年10月12日第01版)

全文如下

?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记者贺广华田豆豆强郁文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的渔民刘承林,退捕后成为家门口的护渔员。几个月前,刘承林巡江路过10号码头时发现:熟悉的大趸船已经不见了踪影。

  

10号码头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线,是中华鲟洄游产卵的必经之地。这座服役40余年的通航服务配套码头,如今结束使命,为中华鲟“让路”。3年来,为建设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宜昌市已拆除60座各类码头,不留一个锚桩在岸边,不留一截锚链在江里,还水于鱼,还岸于民。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生态之基。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十四五”开局,湖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

  

?流域治理走向纵深

  

9月26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最新成绩单:在今年前8月全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评估中,滠水河的多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长达多公里的滠水河,流经孝感、黄冈、武汉,曾有64.3%的水域受到污染。地处下游,武汉市黄陂区环境部门主动“牵头”,联合两地多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徒步排查沿岸污染源,并签署协议,上下游携手共同治理。今年上半年,滠水河2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湖北境内,长江支流汉江、清江奔腾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唯有三江同治、河湖共治、流域齐治,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各地持续探索跨界流域治理路径,推进长江、汉江、清江流域大批生态环保项目落地,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突出抓好三江沿线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流域性、区域性治理,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经处理后的污水,不仅能养绿植,还可以养鱼呢!”日前,湖北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网络直播,吸引20多万名网友在线观看。在武汉新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车间,浑浊的黑色水体在专用管网中变成清水。

  

治污先截污。目前,湖北全省县城及以上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个。

  

今年,湖北宣布启动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将建立较完善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组织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继续对长江入河排污口问题实行清单式、销号式管理。

  

在武汉市汤逊湖子湖边,工作人员几人一组,坐在三四米宽的泡沫板上,将水草种进湖底;无人机航拍显示,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综合整治已见成效,完成初步治理后的湖水透明度显著提高。今年以来,武汉市同步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项,重点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

  

“我们将探索建立长江中游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及湖北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的运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文艳表示。

  

4月28日,湖北、河南、陕西三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丹江口共同签署协议,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构建环丹江口水库环境资源审判协作平台。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提升区域共治能力。

  

?生态修复锲而不舍

  

从长江岸边搬离的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里,新工厂内正在进行试生产。长4.8公里的输煤栈桥,每小时可将吨煤炭从码头直接运抵厂区,煤炭全封闭包裹,全程不洒不漏。

  

为解决“化工围江”问题,湖北沿江城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撤出长江岸线。

湖北省宜昌市江滩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长江岸边,兴发集团腾退的化工车间变成游客休闲小憩的去处。在化工重镇宜昌市猇亭区,得益于工厂拆迁复绿,一座鸟语花香的滨江公园傍水而起。

  

宜昌市原占地面积约亩的一家知名化工厂,与长江的最近距离不足百米,遗留大量重金属镍污染。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修复中对1.5万立方米土壤进行分析处理,修复后可用作绿化及建设使用。

  

截至目前,湖北省累计完成沿江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腾退岸线.8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万平方米。

  

不满足于沿江1公里“清零”,湖北率先确立新目标:“十四五”期间,将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扩展至沿江15公里,根除长江化工污染隐患。

  

松滋市小南海湖湖面上,4条挖泥船正以每日十几万立方米的速度清理污泥。湖边原有的鱼塘被取缔后用来堆泥,待晾晒后栽种植物造景。

  

小南海湖水系与长江和洞庭湖紧密相连,因城区人口增加、污水排放及投肥养鱼,湖泊变黑变臭,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几年前,松滋市启动小南海湖湿地恢复项目,清淤、截污、堆岛、换水、栽种水生植物……“单一污水处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沈卫说,“我们从单纯治污扩大到区域综合治理和保护层面,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查找到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

  

湖北牢记嘱托,统筹推进三峡地区、丹江口库区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加强退化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湿地环境好不好,迁徙水鸟先知晓。今年年初,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对五大重要湿地越冬水鸟进行同步调查,共记录越冬水鸟45万余只,比上年同期增长35.99%。

  

靠着冶炼产业,黄石市GDP曾一度升至全省第二,但环境污染事件随之频发。近年来,矿山生态经大力修复治理,得到有效改善。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万平方米的石场,成片刺槐形成的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颇为壮观。

  

7月1日,《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充分考虑历史遗留矿山问题,确保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不留死角。”黄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丰林说。

  

“十四五”期间,湖北将进一步加大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初步计划完成修复约9万亩。

  

?绿色发展动能转换

  

参观者绕过粗大的管道,行走在绵延百米的华新水泥厂房旧址。昔日长江畔浓烟滚滚的水泥厂,如今成为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

  

20公里外,是华新水泥刚投产的万吨水泥生产线。工人们坐在调度中心,通过摄像头和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运营;无人驾驶车穿梭厂区,自动运送材料;点开手机APP,全球工厂数据立刻呈现眼前。

  

“有了数字技术,50名工人就可以完成万吨生产线的全部工作;而同样规模的传统生产线,需要人以上。”华新水泥首席数字官汤峻介绍,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万吨线污染物排放量较原来下降60%,单位熟料热耗下降40%,碳排放强度下降12%。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抓住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把握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总抓手,以产业优化升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朝晖没想到,公司搬迁至姚家港化工园后,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作为公司产品原料的废酸,大量来自园区入驻企业;公司生产出的水处理剂,可直接用于园区污水处理。

  

今年前3个季度,仅因“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一项,姚家港化工园总投资额29.7亿元的11个项目被否决。

  

抬高准入门槛,倒逼发展转型。湖北沿江化工产业从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循环化工跃升,正形成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

  

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湖北航运业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荆江率先在长江流域建成生态航道,修复陆生、水生环境万平方米,大量“人工鱼礁”成为江豚等保护动物的新家。航道整治后,荆州段水深升至3.8米,0吨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双向通航。

  

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码头初步实现清洁岸电全覆盖。武汉沿江港口布设了0多个垃圾回收装置,实现船舶污染物和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全覆盖。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发展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湖北省委书记应勇说。

《湖北日报》

头版头条报道

宜昌夷陵推进矿山“生态开采”

《湖北日报》(年10月12日第01版)

全文如下

?

矿石不落地,废渣不出井,废水不外排——

夷陵推进矿山“生态开采”

记者张乐克通讯员高秉政袁平

阅读提要

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是储量规模亚洲第二的磷矿腹地、宜昌千亿磷化工产业集群源头之一,分布着30家磷矿企业。同时,这里也是长江支流黄柏河的源头,是关系着多万人的饮用水源地。

近年来,夷陵区持续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赢。截至今年9月底,该区磷矿企业已上缴税收近3.5亿元,同比增长近%,黄柏河全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

黄柏河畔白鹭飞

?6亿产出“挂钩”生态

走进三宁矿业挑水河磷矿,秀丽青山、盈盈绿水,花园式工厂扑面而来。在新型数字矿山综合信息化平台前,工作人员轻拨摇杆,3.4公里外机械臂轻松击碎巨石。井下4G信号全覆盖,实现闭路循环、无废排放、智能监控,一旦某项指标超标,智能调度中心大厅马上就示警。

在华西矿业投资7.65亿元的5G智能化矿山,乘坐商务车下矿,在7米的下穿通道里,灯火通明,空气清新。作为宜昌首批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华西投资1万元,建设30万吨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生产用水,经过滤除磷净化后清澈见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机走访了5家矿企,发现出水监测总磷都在0.05mg/L左右,远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0.2mg/L)。在三宁污水处理出水池,“水质清,有活鱼”,30多尾鲟鱼畅游其中。

夷陵区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永操介绍,樟村坪所有磷矿开采能力万吨,通过生态审计,每年总量控制为万吨,其中拿出万吨实施生态补偿奖励,另拿出50万吨用于绿色矿山和磷石膏综合利用奖励。“哪家矿企周边监测数据更好了,指标就奖励给它。”

今年高品位矿石,市场行情价格-元/吨,意味着矿企近6亿元收入直接与生态审计挂钩。

黄柏河流域11个断面水质监测点,其中有7个在樟村坪,过去是工业Ⅳ类标准,如今全部提升至地表水Ⅱ类标准。自年以来,重点监测断面96.4%优于Ⅱ类水质。

?跨越米的生态开采

过去采矿,挖空一座山,矿渣又堆出一座山,两头破坏生态。

夷陵区推动矿企转型,从一般挖掘全面转型为充填法开采,即以相同体积的矿渣和其他固体物质将矿石置换出来,将山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有序开采并举。

三宁矿业在转型中,被“逼”出来一项工业纪录。

因厂区离矿井较远,为避免回填运输中二次污染,三宁矿业提出建全封闭的管道,让矿渣通过管道回落矿井。

此项工程在国内磷矿尚属空白。年8月,三宁找到一家国际知名跨国工程技术企业,这家企业曾参与解决我国小浪底和东方明珠工程技术难题。

然而,洋专家现场勘测后摇了摇头,管道总长超过米,坡度约15度,没有任何混凝灰浆可以传送这么远。

三宁又请来了时年8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古院士下到矿井说了一句,最大难题是水与回填料分离,造成堵管,关键是研发出稳定配方,“大胆试,不要怕失败。”

在古院士支持下,宜昌首个绿色矿山院士工作站在三宁建立了,长沙矿山研究院郑柏坤牵头的专家团队住进樟村坪。测试多种减水剂样品,近千次实验最终找到“黄金配比”。

这项创新拿到多项国家专利,化解了矿山长期形成采空区的地灾隐患,为重新填埋百万吨尾矿,实施生态修复打通“任督二脉”。截至年,充填法采矿已成为夷陵区矿企的“标配”。

?“零用水”:选矿技术升级

夷陵区磷矿资源丰富,但中低品位矿占70%。一方面是开采量受到限制,一方面是选矿水平低下、尾矿堆积,双重压力下,湖北宜化矿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瞿定军考察山西、湖南矿企后,带回来一条出路。

公司年投资0万元新建一条30万吨光电选矿生产线,与重介质靠矿粒在流体中比重分选不同,新工艺利用矿物对光的反射、折射,可以有效入选较低品位的“渣矿”。去年投产后,不仅矿石利用率提升至70%,每年还可吃掉10万吨存量渣矿。

同样,龙洞湾矿业也投资0万元,新建一条50万吨光电选矿线,选矿过程中不需要水,仅需压缩空气。“产生的粉尘通过布袋式除尘器进行收集处理,尾矿直接井下重填,真正做到矿石不落地,废渣不出井,无废水外排。”公司总经理杨溢说。

目前夷陵区9家矿企正在规划光电选矿、充填开采一体化项目,成本降低了,生态更好了。

在总量控制生态优先原则下,矿山严格治污,推动采、选、充关键生产工艺升级,实现节约化、数字化、智能化。夷陵区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艾自勤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区34个磷矿将整合压减到21个,5年内不新增采矿权,矿企基建投产1年内要申报绿色矿山,让矿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

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宜昌发布

整编

宜昌生态环境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zdw/15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