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经历多少的苦难,才会写下这样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字,张玮的《古船》让我看到比巴金先生的《家春秋》更加压抑,比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更加痛苦的苦难历程。
现代作家们常常会将眼光放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期们,人们的心理变化历程,时代的变迁带来的人世浮荡。
《古船》里让我感到最为深刻的是来自隋抱朴的赎罪,隋抱朴是张玮笔下最具有苦难意识的人,他对于在那一场场还乡团、土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伤害的人们报以同情。
隋抱朴的命运是最具有悲剧性的,童年的他目睹了太多在疯狂时代里人们将内心的兽性与压抑的欲望释放的一面,作为资本家被批斗的父亲,一生在赎罪,母亲自杀被村痞惨痛侮辱,在大批斗中大量死去的人们,给他的心灵埋下了“怯病”,让他一生都活于亏欠当中,他将苦难的根源归结到自己一人身上,他为自己是个资本家的后代,感到痛苦。隋抱朴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被仇人夺走的家族产业默默忍受,他活于阴影之下,在苦难意识中默默“赎罪”。
张玮笔下的隋抱朴充满着人性张力,他很像我身边的一些人,他们出生在满是争吵的原生家庭,加上性格上的内向,他们对于自身会产生一种怀疑,对于任何爱情变得退退缩缩,他们不相信他们应该得到幸福,自身压抑的内心难以释放。
《古船》带给我的第一层沉重是来自于隋抱朴这个有着太多悲惨经历的男人的压抑内心,另一层是来自于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恶意的释放,尤其在土改和文化大革命这样混乱的年代中,不问结果的划分成分,随意伤害,带来无数的冤屈,这是那个惨痛时代里,知识分子们的伤疤。
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下,常常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莫言在他的《丰露肥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受到过很高教育,曾是医学院里校花的乔其莎,在特殊历史时期被打打成右派,大饥荒时期由于饥饿过度被炊事员用两个馒头诱奸,并用食物多次强迫发生性关系。这样一场悲剧,不得不说,往往来自于极端环境下,人的心灵变化,他们会将内心所有欲望释放出来。
借着土改来报私仇,借着文化大革命来给无辜的人定下帽子,进行伤害的悲剧,即使过了几十年,那种沉痛仍留下民族深层里,历史是忘不了的。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做过一个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让普通人去做监狱看守官,来研究是什么让这些普通人开始作恶。
实验的结果很震惊,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看守们,随着日子一日过去,越来越融入这个角色,开始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一套对付犯人的暴力手段,实验以至最后越来越失控,不得不停止。
津巴多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角色和所处的环境,任何人都可能因为所处的环境而变成施虐狂或者受虐狂。
小说《古船》一系列悲剧后面,是那种特殊时代,一个人,一顶红帽子,就可以成为制裁他人的刽子手、权威,法律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也变得无能为力。
一个好的环境中,可能并不能将那些真正的恶人变好,但他可以约束普通人们内心存在的恶意,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去改造。人终归是人,不是圣人,终归有着局限性,我们营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是想要人能够展现更多的善意,不会在情绪下或是极端环境中将内心恶的一面失控。
《古船》是一部极好的小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