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7-17 12:58:04   点击数:

观珍报展品历史底稿,铭新闻初心

发布时间:2021-7-17 12:58:04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https://m-mip.39.net/zl/mipso_5941825.html

导语

3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50余名师生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参观“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

该展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联合推出,于1月21日揭幕,将延续至4月9日,每周二至周六开放。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这次展览还结合上海历史发展与上图馆藏特别选取了3种于上海创办的重要报刊,分别为《新青年》年7月号,近代国内唯一横跨两个世纪且同时在海内外发行的专业医学期刊《博医会报》年7月号,以时事评论为主、侧重对中国及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信息的《密勒氏评论报》年7月23日号。

师生们分批参观了徐家汇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藏书室及此次珍报展。古色古香的阅览室中悬挂着充满历史感的艺术作品,垒满古书的藏书室更是让同学们感叹“好震撼”。

这次特展中,师生们看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的独特刊号,如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政经报纸之一的《金融时报》年创刊号、《申报》年的创刊号、《字林西报》年8月的一百周年特刊等。它们主要选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私人收藏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涵盖数十个国家、十多种语言。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自由观展后,图书馆为师生们准备了便利贴,贴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展品下方,张力奋教授对“票数”最高的展品进行了讲解。

在讲解展品的过程中,张力奋教授融合了自己对媒介演化的思考与感悟,活跃在新闻学界、业界一线数十载的趣事逸闻信手拈来。将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张力奋教授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盼和鞭策亦从幽默言谈中流露。同学们也和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互动,原定50分钟的对话环节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这次展览是为历史节点和记忆而来。我们的历史很长,但记忆很短。91件展品中仅有1件是复制品,我们希望这些文献可以让年轻人触摸到历史真正的印记,把断掉的历史节点连接起来。”张力奋表示,展览也是向新闻先贤们致敬,“当下互联网高扬,纸媒日趋冷落,渐被新生代遗忘。这个特展意在回望印刷文明的荣光。没有印刷与纸本报刊,近代与现代文明及其传承是不可想象的。”

这引起了级本科生李嘉铭的共鸣:“正如张力奋老师所说,这次的活动像是一次印刷文明之旅。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忙于追逐‘新’的浪潮。但有的时候,慢下脚步‘回头看’,我们也许更能领悟新闻的真谛。”

学生感言

级本科生王博雅

从刚开始时只是欣赏历史的实物痕迹,到后来听了张力奋老师的讲解,真正去了解每一份报纸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再一次体会到作为复旦新闻学子的荣幸和责任、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如今新闻行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4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