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换届的事情已经过去整整两周,但这两周里由于一篇老校长离职讲话的流出,让关于校长离职的猜测和传言不绝于耳。新校长走马上任,老校长也刚被公布出新的归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换校长的背后原因究竟几何,虽然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这场所谓的“风波”业已趋于平静,学校里的一切一如往常。
可是昨天一篇题为《复旦校长突然离职巡视组来时举报箱被塞满》出处为《华商晨报》的新闻,被各大网站、论坛、社交媒体广泛转载之后,一下子又点燃了各种流言蜚语,并且在这个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标题之下,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向着不可预计的方向扩散开去。
这篇报道不长,通篇个字。但我的阅后感受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心塞”。我虽然相信老校长的离职确有难言之隐,但依然极不喜欢这篇报道。说得不好听,这篇报道就是极尽虚张声势之能,看似充满了新闻爆点,但不过都是在炒过去的冷饭,作者用一种很神奇的逻辑把复旦曾经或正在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与“换校长”勾连了起来。推理之“强大”,证据链之脆弱,很难不让人察觉到这篇报道背后阴谋论的气息。
这篇报道为何如此令人心塞?
¢原因一:逻辑陷阱
这篇报道首先用了一个两段式的标题:复旦校长突然离职巡视组来时举报箱被塞满,称述了两个事实。按照新闻操作的常规手法,既然把这两个事实罗列在一起,它们之间必然是存在联系的。但在这篇报道中,我只能说是记者希望读者能将这两件事联想在一起。
那么我们就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和论证这种逻辑的。
文中写道:
“过去一年来,复旦大学负面事件频出,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院士涉嫌造假,被指谎报科研经费,人工耳蜗涉嫌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随后中纪委首次设立专项巡视组对复旦大学进行巡视。纷扰的负面事件让复旦大学如坐针毡,杨玉良作为校长,则首当其冲。
……(此处省略字)
消息人士说,中纪委专项巡视组入驻复旦大学的时候,举报箱被举报者塞满,‘得用棍子往里面戳。’
在中央巡视组巡视复旦大学前,复旦大学的王正敏院士被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造假、学历造假、抄袭国外人工耳蜗技术闹得沸沸扬扬。
……
与杨玉良卸任几乎同时,10月20日,一个名为‘复旦大学良心何在’的话题组在新浪微博上创建,近条帖子反映复旦大学欺骗年新入学研究生……”
在第一个省略号代表的内容里引用老校长离职讲话时关于腐败的一段论述。这一大通文字,如果硬要概括一个中心思想的话,就是——复旦大学存在腐败,老校长为此离职。
如果说复旦存在腐败是原因,校长离职是结果。那么从原因到结果,从此岸到彼岸,从A到B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这也就是新闻调查中所谓的证据链。遗憾的是在这篇短短千字的报道中,记者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证据链,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条“链”的存在。报道只是罗列了各种事实,至于中间的起承转合,任凭读者想象。
这就好比,老师问:“小明今天为什么没有来?”班长说:“小红前天打了他。”谁也没直接说出小明没来的原因,但班长的回答却让人联想小明是因为被打才缺席。如果有人追究起来,班长依然可以说“小红打小明是事实啊”来为自己开脱。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逻辑陷阱,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但却有所选择地将不同的事情组合在一起呈现,没有明示你这之间关联,却暗暗地强加自己的逻辑,强奸受众的头脑。为什么说纯粹客观的报道是很难实现的,就是因为任何新闻都是以媒体、记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为逻辑起点的,它必然暗含着一种价值选择。所以说新闻是选择的艺术,同样的事实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导向。
原因二:信源模糊
新闻记者专业性的报道之所以能让人信服有两个关键,一是证据链,二是信源。在缺失了证据链的情况下,这篇报道是否有能使报道坐实的信源呢?文章的信源分为两类,模糊的和明确的。
模糊的信源及传递的信息如下:
“复旦大学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其实杨玉良本可以再干一届……”
“消息人士说,中纪委专项巡视组入驻复旦大学的时候,举报箱被举报者塞满,‘得用棍子往里面戳。’”
“知情人士称,这是因为中央巡视组来了,学校发不了那么多钱。”
这三条就内容本身都信息量巨大,堪称本文的三大亮点。但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匿名消息源。“相关人士”、“消息人士”、“知情人士”就和传说中的“有关部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无良报道中的“四大法宝”。
在新闻操作中,出于保护受访者的新闻伦理,是可以隐去对方真实姓名的。但在这篇报道中,至少可以点出受采访者所属的部门或单位,让受众知道到每一条信息都是有迹可循的。更何况对方提供了如此“硬”的“事实”。
一般成熟的新闻媒体在面对不得不隐藏信源的情况下,虽然报道中不体现,但记者都会把被采访者的真实信息及采访证据在编辑部报备。但愿这篇报道的记者也做了这样的工作。
当然,此文也不是没有明确的信源。它点名道姓地引用了老校长的离职讲话,但这只是一种资料的援引,并不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另一个明确的信源是“院士造假”事件中的举报人王宇澄。
“王宇澄曾告诉本报记者,他和其他几位院士曾给杨玉良写过举报信,但没有获得回复。”
貌似采访到了另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却不能明确A和B两件事之间的强关联,那么这样的采访和引用又有多大的意义?
原因三:主观臆想
新闻报道虽然说难以做到纯粹客观,但引入作者情绪和主管判断依然是新闻专业主义之大忌。在西方一些顶尖媒体的政治、经济领域的成熟报道中,你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很难看到,更别说记者的主观想象了。
而此文中却存在着各种难以确定的推断和臆想。
文章第二段说:
“62岁的杨玉良离职十分突然,接任他的许宁生更是毫无准备。”
这位记者真是厉害,看来是采访到了新老两位校长呢,不然对于“突然”这样的内心感受,他是如何了解的呢?还有许校长的毫无准备又是从何得知的呢?
当然,你可以说我吹毛求疵,但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和话题性的新闻事件,记者的措辞和语义都当尤为谨慎,应当避免一切有可能的情绪的煽动。
在这里,如果把前半句改为“62岁的杨玉良的离职对于复旦师生而言十分突然”,并删去后半句,这样或许更客观一些。在无法接近两位核心当事人的情况下,如果能从周围人获知一些交接前后新老校长的状况作为交叉印证,也不失为一种专业的表现。
而上文已经引用过的“复旦大学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其实杨玉良本可以再干一届……”更是空穴来风,作者还煞有介事地通过上一任校长王生洪期满两届,但并不是院士,而杨玉良是院士等事实的推论来佐证其合理性。
但只要稍加检索便可发现,期满两届的校长在复旦历史上其实并不多见。
维基百科显示,解放以后,杨玉良之前几任复旦校长除了陈望道在特殊时期两次当选之外,只有王生洪任期为两届,其余无一例外都是只做了一届五年。其中苏步青、谢希德、杨福家皆为院士。真不知作者所写的“他62岁,还是中科院院士,与之相比,前任校长王生洪67岁卸任,并非院士”,做出这样的暗示有何居心。
始作俑者何人?
其实在看报道内容之前,首先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