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Contents
1.初到哈尔滨之印象
2.哈尔滨的多种风格
3.横道河子:一个留在记忆中的俄式小镇
4.镜泊湖难忘一夜
5.失落小城绥芬河
6.一个人坐火车去漠河
7.从北红村到北极村:在中国的最北端
8.意外造访齐齐哈尔
9.告别
1.初到哈尔滨之印象
七月初的上海。我交掉令人头疼的毕业论文初稿,开始计划下一趟旅行的行程。好友JZ在哈工大读书,从今年年初的时候就不断呼唤我去哈尔滨,于是我也在心里早早定下这趟行程。夏季赴黑龙江,看看广阔大地上的森林与湖泊,是我旅行最初的期待。这趟旅行最初计划是从哈尔滨向东,到横道河子、牡丹江、镜泊湖和绥芬河,再返回哈尔滨。而后来的漠河之行,则完全在最初计划之外,缘于我的临时起意。7月19日下午,飞机从浦东飞往哈尔滨。犹记得飞机快要下降的时候,我从舷窗看到了窗外的东北平原——一片绿色的原野广阔无边,向天边铺展开去。到达哈尔滨的时候,天气意外的炎热,手机里的实时气象实况显示,当天下午哈尔滨最高气温33度,和江南地区相当。当地人都说,今年夏天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朋友圈好多人都在问:“有谁认识装空调的师傅?”哈尔滨以少有的潮湿闷热的天气,欢迎我这个祖籍东北,但成长在海南的南方旅人。在哈尔滨火车站旁边的一家肯德基,我见到了我的朋友JZ和新认识的朋友HY,HY从沈阳专门赶来,参加这趟向东的旅行。在宜必思酒店卸下行李后,JZ开始带着我们游走哈工大周边的城市街道。哈尔滨的城市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我最初惊叹于这座城市历史建筑的丰富,在街道两边,小巷之中,淡黄色的俄式建筑隐藏其间,它们提示着游人这座城市丰富的过往。哈尔滨在上世纪10-20年代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当时俄国人仿照巴黎的城市规划来设计这座城市,直至今日,走在哈尔滨安静的小巷当中的时候,依然能切身感受到当年城市规划所留下的历史遗产。JZ带我们去了一家他导师经常聚餐的地方,满洲里街附近的老俄楼西餐厅。刚走近,就为这幢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所惊叹,外表浅黄色的颜色十分温和,整个建筑布局精巧,在夏日绿树的映照下,格外地好看。建筑内部亦是布局精良,灯饰极美,墙壁上又挂着精美的绘画,在这里用餐,仿佛走进了俄罗斯电影场景中,恍若置身于欧陆。晚餐后,我们前往中央大街散步,走到索菲亚大教堂,又走到防洪纪念塔所在的松花江江堤上。夏季哈尔滨的夜晚十分热闹,中央大街并不仅仅只有游客,也有许多夜晚出来纳凉的本地人。松花江边,有不少民间歌手在放声歌唱。走上当年中东铁路的重要设施——铁路大桥,才真正感受到松花江江面的辽阔。江畔的晚风吹拂着,夏日的哈尔滨是如此美好。
哈尔滨街头的交通标志
街边可以看见当年俄国人修筑的教堂,历史感扑面而来
阳光下,老建筑的精美雕饰,在无声地诉说城市的历史
落日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晚上用餐的地方,在满洲里街附近的老俄楼西餐厅,二楼阳台外的座位可以说是相当精致了
老俄楼西餐厅外观
餐厅的内部陈设,仿佛电影场景一般
老俄楼西餐厅内景,灯饰十分精致好看
老俄楼西餐厅内精致的灯具和绘画
食物呈现了满满的俄式风情,这是俄罗斯特色面包列巴
中央大街老建筑上的阳台,在夏日晚上这里时常会有古典音乐的演出,哈尔滨城市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哈尔滨繁华夜色
松花江上的中东铁路桥,如今火车从旁边的新桥驶过,这里成为行人过江的通道
2.哈尔滨的多种风格
到哈尔滨的第二日上午,好友JZ带领我们前往松花江对岸的哈尔滨大剧院。这座白色调为底色的大剧院具有现代感的流线型结构,被CNN誉为“和悉尼歌剧院”齐名的剧场。虽然去的时候剧院不开放,不过可以登上剧院的台阶,在顶楼俯瞰松花江两岸的景色,也确实值得一来。
哈尔滨大剧院外观
从哈尔滨大剧院远眺松花江两岸的景色
从哈尔滨大剧院下来以后,我们又往北走,去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走了走。夏日的湿地公园,水草繁茂,树木葱郁,不时有水鸟飞翔期间,江面倒映着桥梁的倒影,这一番场景与我之前所看的一部俄罗斯电影《真爱之旅》如此相似。也是在这里,看见这北国的树木和湿地,我萌生了一个人北上去漠河的念头。
哈尔滨大剧院附近道路的树木
午饭在百年老字号张包铺用餐。点了锅包肉、凉皮、还有两份热腾腾的包子,再一次感受东北菜的热情好客。下午在道外的中华巴洛克艺术街区行走。这里的建筑很特别,外观是华丽的巴洛克式风格,而内院是四合院。道外街道上医院、中亚金行等都有百年历史,如今华丽的外观仍然若隐若现,却也因为那斑驳破败的痕迹而让人感叹时间才是最大的主人。
哈尔滨本地人TC提示我,可以留意哈尔滨的灯,其多样性和艺术风格要超过其他城市。
炎炎烈日下的哈尔滨街头。蜜雪冰城已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饮料。傍晚,我们打车前往位于市区西部的群力湿地公园。这里是哈尔滨的后花园,有着大片的湿地,景观十分开阔。当时恰巧赶上日落时分,夕阳西下时淡红色的天空格外夺目。
正好看见一个孩子远眺红色的夕阳,这副画面给予我许多的遐想
湿地与落日组合的景观,还是第一次看见
视野开阔的湿地公园,由于今夏松花江水位上涨,湿地公园里许多陆地被淹没
松花江畔,钓鱼和休憩的人们
夜色下的跨江大桥
在松花江畔钓鱼的人
3.横道河子:一个留在记忆中的俄式小镇
旅行的第三日,我们从哈尔滨向东出发,乘坐K字头绿皮车,翻越数个丘陵,前往牡丹江。中途路过了一个名为横道河子的小镇。小镇坐落在一座大山的山谷当中,气温要比周边低几度,冬季也比周边更容易降下大雪。这是一个失落的小镇,一百多前的20世纪初,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这里成为咽喉重镇,当时大批俄国人居住于此。如今,这里仍然完好地保留了多栋俄式建筑,整个小镇的格局与当年基本一致,当年俄国人修筑的机车库、东正教堂,也都完好地保留至今。在这里,可以重访一个小镇过往的记忆。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候,发现当地正在振兴旅游业,游客中心正在大张旗鼓地建设,俄国木屋也在重新粉刷,许多将会成为未来的农家乐旅馆。此刻这个安安静静的小镇,更接近它原本的样貌。
7月21日早上七点多,我们从哈尔滨赶火车去横道河子。哈尔滨火车站保留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晨曦时分,阳光从东边照在列车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我们乘坐的海拉尔到牡丹江的火车。我们那节车厢的列车员是一个戴着眼镜,理了个寸头的二十三四岁的小伙,比我年龄还要小。从跟他的聊天中可以发现,他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处境,都有相当清醒的认知。
横道河子火车站,它是为数不多的中东铁路线上保留至今的火车站。典型的俄式风格。《孤独星球·东北》介绍说,这一火车站是中国最美火车站的有力竞争者。
横道河子小镇景观。的确有一种置身于欧洲小镇的错觉。
横道河子机车库外观。这里曾是中东铁路列车停放的地方。
横道河子机车库外观。
机车库外的蒸汽火车。
机车库前如今停放着一列建国初期铸造的蒸汽式火车头,上面写着“化四干大,立当先行。”
横道河子小镇,房屋外种植的鲜花。
当年俄国人修筑的木质结构的东正教堂,现在因为外部在维修暂不开放。
横道河子镇街道一景
当地人正在为木屋重新粉刷油漆,一波旅游业兴建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发现木屋当中有以前人们生活过的印记。在墙上贴着已经破损和泛黄的报纸,走近一看,上面的日期是年7月。
木屋上的旧报纸,它们是过往时光的见证者。
俄式木屋窗户上的倒影。
横道河子镇正在修筑的游客中心。
木制东正教堂,一定极其有特色,可惜门口的安保大叔不让我们入内。冬天下雪的时候,教堂??在雪中极其美。
横道河子的中心,俄式街道全景。
下午四点多,我们到达牡丹江火车站。东北正经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牡丹江白天气温接近35度。虽然到站的时候还是蓝天白云,但我们刚在宾馆下榻,就响起轰隆雷声、并开始下起大雨。
大雨过后,骑着小蓝电动车,到市区的鸭绿江饭店用餐,一家比较有特色的韩餐,价格也还算实惠。
芸豆,一种我从来没吃过的豆子,味道相当特别相当好。
4.镜泊湖难忘一夜
镜泊湖是我这次黑龙江之行最早确定的打卡点。小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镜泊湖奇观》让我们90后这一代人从小就熟知这个地方。这次来镜泊湖,事先阅读了旅行指南的诸多介绍,知道它的特色之处是火山堰塞湖,而当我们真的实地到达此处的时候,此情此景,还是超出了预想……
从牡丹江到镜泊湖,有两种交通方式。一个是从牡丹江客运站坐汽车到东京城,再从那转车;另一个,则是走火车,坐到东京城镇再换去镜泊湖的中巴车。有意思的是,从牡丹江到东京城的火车票价仅需6元,是国家补贴乡村地区的特惠火车,全国还有80多趟。这实在是我坐过的最便宜的一趟火车了。
牡丹江火车站
沿途所见牡丹江下游的景色
石头站,一个有趣的火车站名字。这边时常见到运送粮食的专列火车,有工人熟练地在操作机器,一辆辆运粮车很快装满。
牡丹江到东京城6元火车。
中巴车载着车里将近20人在东北的乡野上奔驰。这里是黑龙江真正意义上的乡野。两旁绿色的稻田已经进入收割季节。这时我们才知道,镜泊湖景区的北门因维修暂时关闭,而我们定的农家乐在北门(大部分酒店和客栈都在北门附近)。车辆都只能停在东门,从东门进出。而北门和东门相隔15公里,实在太远。一筹莫展之际,没想到的是进景区后,一个热情的本地女子跟我们搭讪,介绍了我们一家名为欣怡宾馆的酒店。一晚,三个人分一分,倒也还好。于是我们便答应下来。到酒店一看,景观比预想还好,酒店房间窗户正好朝向湖面。看着这平静的湖面,忽然也就明白为什么这里自建国后就一直是著名的疗养胜地了。酒店的地理位置确实不错,旁边就是黑龙江省总工会职工休养院。
从酒店远眺镜泊湖景色
为了节省观光车票的费用(景区门票90,每趟观光车都需要再买票,10-20元),我们决定步行前往山庄码头和大瀑布。全程大致5公里,一路上都是遮天蔽日的树木,在木栈道上步行,体验极好。如果乘坐舒适的空调观光车,也就少了几分徒步的兴味。
镜泊湖山庄码头的最佳观景点是。暗自庆幸我们发现了这个宝藏般的观景点。因为路途较远,到达这里游客很少,便能站在古刹上安静地赏景拍照。地理位置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古刹地处一个伸向湖中的半岛,于是便可以从北面、西面、南面三面欣赏湖景,不可多得;二来也是因为古刹建筑高度刚好合适,爬上台阶后放眼望去,整个湖景尽收眼底。也许是因为纬度比较高,下午的太阳高度角比较低,阳光在湖面上倒映着长长的影子,树木的影子亦很长,高纬度湖泊有着和南方湖泊不同的美感。
午后四点多的镜泊湖湖面。
药师古刹远望两艘船交错驶过,景象极其生动。
药师古刹。
参观完山庄码头,由于徒步耗尽体力,只好坐观光车前往吊水楼瀑布。吊水楼瀑布是整个景区最精华之所在,与其他瀑布不同的是,吊水楼瀑布地处火山熔岩地貌区,其四周都是黝黑的玄武岩。
吊水楼瀑布极为壮阔,水花似白练而下,声音很响,可谓气势恢宏。瀑布上游的湖面平面如镜,倒影着美妙的山景。瀑布下方是一绿色水潭,两旁树木造型独特,远处火山石峡谷十分狭长。当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评选中国最美瀑布,吊水楼瀑布赫然在列,因为其组合景观的确独特,在我国可谓是不可多得。
远眺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远眺吊水楼瀑布
从吊水楼瀑布返回宾馆,路遇一万年前熔岩流流过的遗迹。谁曾想,已经一万年过去了,这里仍然没有植被。这里是天然的地质公园,地貌景观可以用奇绝来形容。
月亮升腾起来了。镜泊湖的夜晚让我们欣喜若狂。因为湖面平静,月光便能将湖水照的极亮。再配上湖岸树木,可谓意境优美,让人想起张若虚的那首诗: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酒店专门设置了一个偌大的露台,摆放了桌椅,供游人欣赏湖景。我们之前在牡丹江市区购买的葡萄红酒派上用场,旁边走过的男人说:你们还真够浪漫啊!
镜泊湖,月光下,小酌一杯。有酒,有朋友,有月光湖景,木星和土星在东方升起。HY和JZ同学都感慨,此情此景,不虚此行,是为难忘一夜。第二日白天,我们行程被迫改变。原计划去镜泊湖峡谷,或者更远的火山口森林公园(语文课文中还专门写到这一段),但由于北门封闭,前往那边的交通只能从东门绕路走,实在不划算。加上下午还要赶路去下一站绥芬河市,所以我们只好临时改变计划,重回山庄码头坐船。游船船票的价格是元,偏贵。整个行程一个半小时,中间可以遥望湖面和两岸景色,游船广播反复跟游客介绍,这是这个湖泊留下的历史时代印记。在湖上看两侧,确实犹如课文中所说,山岛耸峙,美不胜收。
镜泊湖两岸的山庄别墅。
远眺毛公山。由于下午必须赶到绥芬河,我们只好在中午略有些不舍的离开镜泊湖。回程的路也是先坐汽车,再坐那趟6元的火车。汽车在原野上飞驰的时候,我看见世界迷雾地图上镜泊湖的影子渐渐走远,而风景,仍在心间。
5.失落小城绥芬河
到达绥芬河市的时候,刚好是日落时分。金色阳光将这座安静小城点缀得相当好看。看到眼前这般平静的景象,不曾想,年12月,这里爆发新冠疫情,半个月有一百多例病例,远超当地医疗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封城、战时状态、告急、医院等词汇一度都出现在新闻媒体上。这个人口仅有6万多的小城高密度的出现在新闻当中。如今,疫情已经远去,但刚出火车站,还是能看到张贴着“各社区防疫联系人电话”的海报。疫情的阴影远未走远。
夕阳时分的绥芬河火车站
高德地图定位。确实来到了中俄边境了。绥芬河向南多公里,就是俄罗斯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
当路公交车徐徐开进市区的时候,的确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这座城市和国内其他城市好不一样:人口稀少、街道冷清、店铺关门,公交车也只有零星几个人,整个城市完全没有一点热闹气息,它的每一条街道都写满失落。失落,但也宁静。也是因为冷清,在这里旅行仿佛身在极远的远方小镇,也有一种神奇的错置感。
绥芬河整座城市都是建在山坡上的,地势不平,犹如山城重庆,很多道路都是大斜坡。这种不平的地势,加上冷清,更增强了这座城市的异域感。
绥芬河市区吉运酒店。一座俄式风情浓郁的酒店,疫情之前,这里住着很多俄罗斯人,酒店内部的说明文字也是中俄双语。当天,绥芬河气温高达34度,超出常年这里7月平均气温近10度。酒店完全没有空调,前台只能给住客提供电风扇。
当我们走近绥芬河地标,年兴建的铁路大白楼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欧洲广场。绥芬河城市虽小,但却保留着大量20世纪初修建的俄式建筑,可以说是天然的建筑博物馆。
百看不厌的铁路大白楼。
绥芬河城市里的涂鸦。
铁路大白楼旁边就是繁忙的中东铁路线。年前,中东铁路满洲里到绥芬河一段通车,也正是因为这条铁路的修筑,绥芬河城市开始兴起。因为这里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的第五个火车站,所以俄国人也把绥芬河叫做五站。另一个名字,是旗镇,也和铁路建成有关,因为铁路修通后吸引了各国商人,各国旗帜??在街上飘扬,这里也获得旗镇的美名。
繁忙的绥芬河铁轨
两种火车轨道在绥芬河并行:左边是中国铁轨采用的标准轨道(毫米),右边是俄罗斯采用的宽轨(mm)
如今,因为疫情,中俄口岸关闭。整个绥芬河都因为边贸往来的中断迅速衰落。街上随处可见荒芜的民居、写着“整栋出售”的商户,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说,因为疫情,加之边境贸易原有的生意就不好做,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这里,包括俄罗斯人,外地人,和在这座城市出生成长的人,都在离开。
当然,边贸因为铁路线的存在,还没有完全停止。在新华桥下,蔚为壮观地停放着20多列俄罗斯火车。这里的铁轨???,都是俄罗斯标准的宽轨,比我国的铁轨要宽。这是边境城市所特有的。更震撼的是,列车上满载各种各样的原木,从木头的粗壮程度看,应该是来自于俄罗斯远东乌苏里地区的原始森林。看见这些原木让人激动,它们来自如此遥远的异国,也许在森林中生长了数百年之久。它们带来了西伯利亚的诗意,看见它们仿佛就看见那整片的森林。
新华桥上看建在山坡上的绥芬河,其下方是停放着俄罗斯火车的繁忙铁轨。
啤酒屋的特色精酿啤酒,这款产品的名字叫做“品酒大师”,可以一次性喝到6种获得国际大奖的啤酒。虽然看着好,但混着喝很容易醉酒,走出餐馆的时候,我已经有点醉酒,必须扶着同伴的肩膀才可以前行,大脑也显然失去了控制。
绥芬河最有名的一家西餐厅,马克西姆餐厅。不仅菜品好吃,而且服务极其细致周到,在国内的餐馆真的少见。问了服务生,他们家年开业延续至今,生意一直很好。今年10月份,分店将会开设到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酒足饭饱之后,走在通天街上,看着两侧店铺密密麻麻写着俄罗斯西里尔字母,但全部大门紧闭。街道一如既往的冷清,夜幕在绥芬河降临,为失意再增一层黯淡。
在马可西姆餐厅的自拍照。
第二天,我们跟随JZ,沿着中东铁路一路向东,他正在做中东铁路遗产有关研究,这一趟便是要去铁路沿线调研隧道遗产。我们走在铁路线上的时候,恰巧遇见一辆卸货完毕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火车。俄罗斯????司机看到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热情地朝我们挥手,还友好地鸣笛。火车很快扬长而去,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但却格外难忘。虽然因为疫情无法相见,却以火车为媒介实现了隔空挥手???♂?,一个在车里,一个在车外,在火车轨道上短暂相遇。两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相互表示友善,这一刻注定成为此行的难忘瞬间。
左边就是通向俄罗斯的中东铁路线。
夏日满目苍翠的山野。右侧远处的山已经是俄罗斯国境线了。
中东铁路绥芬河段1号隧道。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在使用。
隧道入口留下了当年的日期标记,年4月15日开工,年10月11日竣工。站在隧道口的时候,颇有历史沧桑感。也会想起俄国人当年也在同样的地方拍过照片,而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呢?今日我们站在这里,也只是漫长时间中的短暂一瞬……
在绥芬河铁道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罕见的火彩虹。这种天气现象非常罕见,必须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光形成特定的折射时,才能看见。我之前多次在天气百科上看到过,肉眼见到也是第一次。这实在是漫步绥芬河中东铁道的意外收获。下午,我们在市区徒步行走,边境小城绥芬河的异域风情如全景画卷般铺展在眼前。当我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心去体察的时候,很快就为之折服。
铁路大白楼,内设两个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展览。无论外部还是外部,这是一栋从各个角度看相当好看的建筑。
铁路大白楼内部的窗台。
大白楼内部。
大白楼的门拱。
铁路工务段旧址,现在是契诃夫咖啡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来过绥芬河,并在这里短暂生活过。
绥芬河百年火车站,一座建于年的老火车站,两层小楼,从内而外都显露着俄罗斯建筑风格。这里一直使用到年。年底绥芬河到牡丹江的动车修好后,客运火车全部迁至高铁站。如今百年火车站已经不见等候列车的旅客,这里改造为中东铁路博物馆,展陈相当不错,能看到诸多中东铁路修筑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车站内的装潢也极其精致,不得不感叹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神奇。
绥芬河百年火车站内部华丽的灯饰
百年火车站内部,远处地图是中东铁路地图。
百年火车站内部,远处是彩色的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
东正教堂,亦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教堂。走进教堂的时候,讲台上有一个年轻的男生在弹奏钢琴,下面的长椅上,有一个男人双手紧握圣经,十分虔诚地在祷告。
绥芬河市博物馆,一个如此小的城市,它的博物馆却做的比很多城市要好。两层的展览将整个城市因火车而生的历史描绘出来。当我们在一楼楼梯口仔细端详一副苏联科学家绘制的中国地图的时候,博物馆的员工主动来给我们介绍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座建于斜坡上的建筑是,曾经的老板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人,借助经营旅馆来掩护地下工作。
绥芬河,通体棕红色的建筑上有着相当精致的人头面孔的浮雕。建筑顶部用烫金的字写着“年”。据《孤独星球》说,同样的风格在俄罗斯也并不多见。在绥芬河的最后一站,我们去位于梨树街的买了俄罗斯大列巴,作为在火车上的晚餐。列巴坊所在的建筑前身是铁路职工的住宅老屋,整座建筑也相当有特色。
要赶火车的我们,来不及和绥芬河好好道别,很快我们就踏上了返程的火车。从绥芬河返回哈尔滨要3个多小时,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一边回看绥芬河的照片,一边编辑朋友圈,感恩从牡丹江,镜泊湖与绥芬河一路上的奇遇。
6.一个人坐火车去漠河
究竟是在哪个时间点,我忽然萌生了想要去漠河的想法?也许是在哈尔滨大剧院北侧的湿地看见那连片的森林和湿地的时候。但其实,作为一个地理迷,对漠河的向往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漠河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北纬53度33分的中国最北极,零下52.3度的中国寒极,还有年5月6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漠河承载了人们对于北方、远方的想象。由于朋友JZ要带学生做暑期实习,HY马上要奔赴上海入职新工作,所以我只好一个人前往漠河。不过,一个人旅行对我而言并不是第一次。-年在德国的时候,我曾一个人坐火车去了德国11个城市,所以独自旅行还算有经验和心理准备。由于漠河当地前往各景区的我公共交通并不是很便利,所以自助游基本上都要采用包车旅行的方式。我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bln/1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