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柳
堂
编者按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语出(唐)刘昚虚《阙题》。深柳掩映下的清净书堂,最是读书人向往的治学之所。由是,我们用“深柳堂”来命名《新闻与传播研究》论文推介栏目,以期让同好慢慢品读,细细体味。
本栏目期待能够成为学者们田野归来坐而论道的一方宝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之,磋之;也欢迎各位读者向作者提出问题,琢之,磨之;我们会精选问题予以回应,奖之,励之。
探索中文新闻纸的路子:
北华捷报馆下的《上海新报》
作者
李小青
内容提要
《上海新报》是北华捷报馆所诞生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这份报纸与北华捷报馆的关联仍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研究空白。论文利用《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字林西报行名录》等西报材料,试图理清《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关联,以探讨这份报纸在中西之间的特点与局限。研究发现,北华捷报馆的经营与编辑业务相分离,报馆统揽《上海新报》的定价发行等经营业务,西人主编在报馆主管之下独立编辑报纸。因而,《上海新报》从翻译内容、新闻观念和言论立场上都有较深的西报印记。在借鉴移植西报理念和西式新闻纸的本土化探索之间存在的张力和限制也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存续。
关键词
《上海新报》北华捷报馆借鉴移植本土化《申报》
正文
《上海新报》(TheChineseshippinglistadvertiser)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年11月,比其继任者《申报》(年4月)早了近11年。对于其所具有的开创意义,《字林西报》曾对始于年代至20世纪初的这段中国新闻业总结道:“它们主要触及的是这些主题:大众的无知和迷信,中国发生的低价值事件情况以及政体内关于改革的普遍呼吁。总之,主导的文章追随着一两个传教士新闻工作者所设定的模式。”并引证了曾是《上海新报》的编辑之一——林乐知。《上海新报》所设定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报道模式?它在中西交界之中如何定位自身?作为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它又在西式新闻纸的本土化适应中有何开创意义?这些都需要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
《上海新报》在既有新闻史上的地位虽不及《申报》显著,但已有一些研究注意及此,从一般性的新闻通史到专门的研究都有谈及。既有新闻通史中将《上海新报》、《申报》等归为“外国人在华办报”时期,《上海新闻史》甚至将《上海新报》评为,只是完成了舶来新闻纸的“中文化”阶段。一方面,以此来总结《上海新报》在中西之间的特点,但《上海新报》在西式新闻纸的本土化中的贡献是否止于“中文化”一说,还有待研究分析;另一方面,此说也突出了《上海新报》与其母体的紧密关联。《北华捷报》一开始就称其为《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DailyShippingandCommercialNews)的中文版,后者更是在《上海新报》刊发不久,就刊登声明,在标题为“我们的中文版”(OurChineseIssue)之下,表达了对这一中文印刷业前景的审慎关照。可见作为北华捷报馆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上海新报》与其母体的关联与依赖之深。然而,有关《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甚少,只见有零星提及北华捷报馆对《上海新报》是“大包大揽”。还有研究提到《上海新报》上的新闻译自《北华捷报》。
那么,《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组织、人事关系究竟如何?在此前提之下,其所开创(设定)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报道模式?作为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它又在本土化西式新闻纸中有何具体贡献?《上海新报》与母体的关联依赖,与报纸的本土化之间又呈现出怎样的关联与张力?这又对其发展和存续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将借助《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年7月由《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扩充而来)、《字林西报行名录》、《上海晚邮》(TheShanghaiEveningCourier)、傅兰雅档案等相关资料,试图厘清《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关系,并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一、北华捷报馆统揽《上海新报》的定价发行等经营业务
19世纪60、70年代,北华捷报馆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印刷产品,报馆人员也相应地增多,但总体而言其主要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还是较为稳定的。本文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主编档案和书信、报刊内容和相关史料,大致探索《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组织关系。
根据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关键词检索,笔者目前检阅到《北华捷报》(-年)上的《上海新报》资料(主要是广告)从年10月18日至年6月16日相继出现的有不少,其中广告内容几乎没多大变化,主要内容比较单一,如下:
《上海新报》现在每周二、四和六发行,它是与华商交流的可靠媒介。这些华商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