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4-23 13:07:20   点击数:

黑婴不该遗忘的客籍现代作家

发布时间:2022-4-23 13:07:20   点击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客家籍文人可谓群星灿烂,张资平、李金发、黄药眠、蒲风、钟敬文、碧野、陈国凯、程贤章等等,均在中国文坛上具有相当的地位。但是,也有一些客籍作家,由于各种原因,被历史所遗忘,其应有的文学地位被忽视。黑婴,就是这样一位被遗忘的客籍现代作家。

黑婴

黑婴

黑婴的人生简历

张又君,原名张炳文,笔名黑婴,祖籍广东梅县,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父亲为当地华侨商店职员。七岁時他被带回故乡梅县读书,从此,他对故乡有着终生的眷恋。13岁,他返回出生地棉兰,读英語学校,同時在一家华侨报馆《新中华报》半工半读。年只身回上海求学,考入暨南大学外语系,攻读文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诗意也是最富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活,他也由此开始了文学活动和创作。处女作《使你的生活充实吧》(诗)发表于年2月1日出版的《新时代》月刊2卷1期(无名作家专号),时年才17岁。到上海不久,他就参加了叶紫组织的“无名文艺社”,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参与筹备出版文学杂志《无名文艺》,在年6月1日改版后的《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发表了短篇小说《没有爸爸》,在《文学》创刊号发表短篇小说《五月的支那》,在《申报月刊》发表《帝国的女儿》,之后在《申报自由谈》、《现代》、《太白》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帝国的女儿》(年,上海中学生书局)和散文集《异邦与故国》(年,上海中学生书局)。年9月重返棉兰,任《新中华报》总编辑。年到爪哇岛《雅加达朝报》全力投入抗日和华侨救亡运动宣传。年爪哇岛被日军占领,以抗日分子“罪名”被捕,拘禁在华侨集中营近四年之久。日本投降后出狱,与进步华侨一起创办《生活报》,任第一任总编辑,出版短篇小说集《时代的感动》(年,印尼雅加达鲛人书屋)和中篇小说集《红白旗下》(年,香港赤道出版社)。年返回祖国,在北京《光明日报》工作直至离休。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主编、光明日报文艺部负责人,光明日报高级编辑,为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文学创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八十年代,出版中篇小说《漂流异国的女性》和《文海潮汐》及《爪哇集中营纪实》、《费振东在南洋》、《司徒赞—其人其诗》、《洪丝丝在南洋》、《邵宗汉在南洋》等短篇、诗歌、散文在《侨史资料》等报刊发表。年离休,年10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7岁。黑婴的创作概况黑婴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年至年,也即黑婴在上海暨南大学求学到抗战爆发的这一时期,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作品也产生在这一时期。如年3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帝国的女儿》,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雪》等等。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创作流派引人注目,这就是以刘呐鸥、穆时英创作小说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较多表现“都市恶?乡村美,”带着淡淡哀愁的情调,感伤孤独与浪漫抒情共生,荒诞的都市与诗意的乡村对立。黑婴成长于南洋岛国和具有“文化之乡”美誉的梅县,那里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他的灵性,也孕育了他崇尚自然之美,山水之美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当他带着“乡下人”的老实、忠厚,中学毕业生的天真、幼稚,怀着庄严与神圣,到上海就读暨南大学,面对30年代全面商业化的上海,金钱拜物观念普遍盛行,冷淡如水的人际关系与他原来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大相径庭,让他既迷惑于城市万花筒般的丰富和充满活力,想亲近它,同时又惧怕城市的冷酷无情,缺少人情味的善变与老练,想逃离它。这种身居城市又心系故乡的矛盾心态,使黑婴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技巧上受到了新感觉派的影响,在小说中一面排斥城市的丑陋,宣泄城市生活的异己感,一面又吹奏着韵致优美的乡间小调,表现出“乡土之恋,故园之思。”上海求学期间,黑婴创作的代表作是小说《没有爸爸》,以南洋华侨生活为背景,写了一位生长在岛国海滨的纯情少女维娜与一位外国水手的一次邂逅。维娜为这位外国水手献上真情后得到回报是生下一个“没有爸爸”的私生子小查利,而维娜姑娘却陷入爱情理想幻灭后的孤独与痛苦之中。在世人的冷眼与歧视里以泪洗面。故事暴露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女性的不幸。小说具有有很强的抒情性,在哀婉缠绵的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同情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dingweimt.com/bsdz/15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